0-6歲兒童體格生長的常用指標
1.體重
(1)體重意義:是反映兒童近期營養狀況的最靈敏指標。
(2)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3kg(男)和3.2kg(女),1歲以內是嬰兒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即所謂的“第一個生長高峰”。
(3)簡單估算體重公式
小于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月齡嬰兒體重(kg)=6(kg)+月齡×0.25(kg)
2歲——青春前期體重(kg)=年齡(歲)×2+7(或8)
2.身高
(1)身高意義:主要反映兒童長期、遠期的營養與生長狀況。
(2)新生兒出生時身長約為50cm,生后第一年增長最快。
(3)2——10歲兒童身高估算公式:2——10歲兒童身高(cm)=年齡(歲)×7(cm)+70(cm)
3.頭圍
(1)頭圍意義:頭圍大小與腦和顱骨的發育有關。頭圍過小提示腦發育不良,過大或增長過快則要懷疑腦積水或腦腫瘤。
(2)新生兒出生時頭圍大約34cm。
4.其他
(1)囟門:閉合情況可反映顱骨的骨化過程,前囟出生時約1.5——2cm,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后囟在1——2個月閉合。
(2)胸圍意義:反映胸廓與肺的發育,在1歲時與頭圍值相等。
(3)坐高: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
(4)牙齒:乳牙共20顆,出牙順序為先出上下切牙,然后是尖牙和磨牙。大概2歲半出齊。
【進階攻略】體重和身高是最重要的指標,要掌握這些常用指標的意義,會計算不同時期兒童的身高和體重。
【易錯易混辨析】1歲時:體重為出生時的3倍,身高為出生時的1.5倍。
生長發育評價
1.生長發育評價:是指對兒童生長發育水平、速率、趨勢、勻稱程度及其各個指標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評定。
2.評價方法有:數據表法、曲線圖法、指數法。
3.評價內容
(1)生長水平:指個體兒童生長情況在同年齡同性別人群中所處的位置,即該兒童生長的現況水平。
(2)勻稱度:包括體型勻稱和身材勻稱,通過體重/身長(身高)可反映兒童的體型和人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
(3)生長速度:一般采用生長監測圖的方法,即將個體兒童不同年齡時點的體重/身長(身高)測量值在生長監測曲線圖上描記并連接成一條曲線,然后與生長曲線圖中的參考曲線比較,從而評價該兒童在此段時間的生長速度。
【進階攻略】了解生長發育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神經系統發育
1.神經系統發育最早,尤其第一年發育速度最快,新生兒為成人的1/3,3歲時重量達到成人的2/3,8歲時接近成人,是兒童心理發育的物質基礎。脊髓在胚胎期就開始發育,2歲時與成人近似。
2.在外界環境對神經系統的刺激過程中,大腦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完善。應抓緊3歲以前的關鍵年齡段對小兒進行早期教養。
【進階攻略】腦發育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環境對腦發育的影響很大。
運動語言行為發育
1.運動發育的規律
(1)從泛化到集中:由全身、不精確、不協調到局部、精確、協調。
(2)從上到下:從頭端到足端。
(3)從近到遠:從軀干向肢體。
(4)先正后反。
2.兒童的姿勢或全身的活動稱之為大運動。發育程序為:2個月俯臥抬頭,4個月豎頭穩定,6——7個月會坐,8——9個月會爬行,12——15個月獨走穩,2歲會跑、會雙腳跳,4歲獨腳跳。
3.正常兒童語言的發展經過發音、理解和表述三個方面。1歲以前兒童主要是咿呀作語,1歲時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2歲說短句子,會用代詞“我”,3歲會說歌謠、識性別。
【進階攻略】重點掌握運動發育規律。
心理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意志。
(1)感知覺:包括視、聽、觸三種感覺,正常兒童的聽覺強度是為0——20dB。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認知過程的開始。分為有意注意(自覺的,有預定目的)和無意注意(自然發生),3歲以前基本是無意注意。
(3)記憶:有再認和回憶兩種。嬰幼兒首先出現的是再認。
①再認:原來感知過的事物在眼前重新出現,而且覺得確實感知過。
②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卻在頭腦中重現出來。
(4)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嬰幼兒期是人的思維發生和初步發展時期。
(5)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6)意志:是人的心理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形式。基本特征:①意志行動是有目的(前提)的行動;②意志行動體現在克服困難(核心)之中;③意志行動是以隨意運動作為基礎的。
【進階攻略】掌握每種心理發展的含義和特點,對于其發展特點要熟悉。
【易錯易混辨析】嬰幼兒記憶的特點:①記憶時間短,僅可保持幾天至幾星期;②記憶限于經常接觸的熟悉的事物;③記憶內容多帶有情緒色彩,對快樂或恐懼的事情比較容易;④記憶的無意性很大,缺乏明確的記憶目的,主要憑興趣;⑤記憶中喜歡背誦,但理解記憶遠比不理解的機械背誦效果好;⑥記憶的精確性尚差,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
兒童營養需求特點
1.兒童的營養需求特點
(1)能量與營養素的需要量(以千克體重計)高于成年人。
(2)生長發育高峰期的需求量明顯增加。
(3)年齡越小,患營養缺乏癥的危險性越大。
2.兒童少年對能量的需要包括五個方面:基礎代謝率、食物熱力作用、活動消耗、生長所需(兒童特有的)、排泄消耗。
3.宏量營養素需求
(1)蛋白質:兒童從1歲到青春期突增開始,蛋白質需要量為每日25——45g。
(2)脂類:年齡越小的兒童對脂肪的需要量越大,母乳中的脂肪容易被吸收。推薦脂肪適宜攝入量占總能量比例:0——6個月齡嬰兒為48%,6月齡后為40%,1——3歲為35%,4——17歲兒童、青少年為20%——30%。
(3)碳水化合物:是兒童攝入能量的主要來源,1歲以上人群每日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50%——65%。
4.兒童對水的需求,年齡越小,需水越多。一般嬰幼兒100——155ml/kg/天。以后隨著年齡增大有所減少。
【進階攻略】基礎代謝是人體主要的能量消耗,在活動消耗中,肌肉活動的能量消耗又是機體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
母乳喂養
1.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在小兒出生后的6個月以內應進行純母乳喂養,應鼓勵母乳喂養至嬰兒2歲。
2.母乳喂養重要性:①保證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②增強嬰兒抗病能力;③促進嬰兒認知、情感發育。
3.促進母乳分泌的措施:①盡早開奶;②按需哺乳;③乳房排空;④乳房按摩;⑤乳母生活安排。
4.嬰兒母乳攝入不足可出現下列表現:①體重增長不足,生長曲線平緩甚至下降,尤其新生兒期體重增長低于600g;②尿量每天少于6次;③吸吮時不能聞及吞咽聲;④每次哺乳后常哭鬧不能安靜入睡,或睡眠時間小于1小時(新生兒除外)。
5.不宜母乳喂養的情況:母親正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患活動期肺結核且未經有效治療、患慢性腎炎、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癲癇或心功能不全等應停止哺乳。患有半乳糖血癥的嬰兒不能母乳喂養;患有糖尿病或苯丙酮尿癥的嬰兒在密切觀察下可部分母乳喂養。患急性傳染病時,可將乳汁擠出,經消毒后哺喂。
【進階攻略】重點掌握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和促進母乳分泌的措施。其它內容要熟悉。
部分母乳喂養和配方奶喂養
1.部分母乳喂養:也稱混合喂養,指用母乳與配方奶同時喂養嬰兒。
(1)補授法:6月齡內嬰兒母乳不足時,仍應維持必要的吸吮次數,“缺多少補多少”。
(2)代授法:一般用于6月齡以后母乳量充足,但因乳母有事不能按時給嬰兒,只能應用配方奶代替一次或幾次母乳的喂養。
2.配方奶喂養:也稱人工喂養,當母乳缺乏或母親因故不能喂養嬰兒時,采用配方奶喂養嬰兒。
(1)喂養次數:3個月內不定時喂養,3個月后嬰兒每3——4小時一次,約6次/日。
(2)喂養方法:奶瓶與嬰兒下頜成45°。
(3)奶量估計:3月齡內嬰兒奶量約500——750ml/d,4——6月齡嬰兒約800——1000ml/d,逐漸減少夜間哺乳。
【進階攻略】不能進行母乳喂養而牛乳蛋白過敏的嬰兒應首選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對有乳糖不耐受的嬰兒應使用無乳糖配方奶;確診苯丙酮尿癥的嬰兒應使用低苯丙氨酸配方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