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公衛執業醫師考試《環境衛生學》考點匯總
軍團病發病原因
軍團菌為需氧的多性革蘭陰性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其傳染源是水源和空調系統,通過空氣傳播。根據細胞壁組成、生化反應和DNA雜交研究,軍團菌和過去已知的病原菌無關,故構成單獨一個科。軍團菌科僅有一個屬,即軍團菌屬。我國已定型者有Lp1,Lp3,Lp5,Lp6,Lp9等。
引起疾病者主要是嗜肺軍團菌(Lp)和麥氏軍團菌;嗜肺軍團菌有15個血清型,約90%屬血清Ⅰ型。軍團桿菌為革蘭陰性桿菌,軍團菌可產生多種酶和毒素,包括蛋白酶、磷酸酯酶、脫氧核糖核酸酶、β內酰胺酶以及細胞毒素,可能與毒力有關。軍團菌的生長可得到一些自由生活原蟲的支持,或在其體內寄生,如阿米巴。原蟲和軍團菌相互作用,且原蟲可改變軍團菌的毒力。
軍團病流行特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中老年人多見。男性多于女性。散發病例中醫院內感染占5%,院內感染的肺炎中可占20%以上。有慢性病患者,長期接受血液凈化治療或腎移植患者、腫瘤患者。應用免疫制劑者以及嗜煙酗酒者易患本病。
病后6——7日血清特異性抗體滴度上升,5周達高峰,數月下降。龐提阿克熱有二次暴發流行報道。流行病學調查提示有隱性感染。
流行特征:
軍團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有數十個國家有本病報告,或呈散發,或呈點狀暴發流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多見。老年人、吸煙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軍團病的臨床表現
軍團病的臨床表現:
(一)肺炎型
潛伏期一般為2——10日。前驅癥狀:乏力、頭痛、全身肌肉酸痛,于1——2日內突然發熱,可達40℃以上,多呈稽留熱。病程早期即可出現多系統受累癥狀,為本病的突出特點。絕大多數患者有咳嗽,起初為干咳,半數患者轉成非膿性粘稠痰或略帶膿性痰,痰中常含少量血絲,個別可咯血。少數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難較為多見。肺部可聞及細濕羅音。繼之可出現明顯肺實變體征。約25%有惡心、嘔吐及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有的腹瀉為唯一首發癥狀。神經癥狀多見于極期,有時非常突出,包括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肌張力增強或陣顫、步態不穩等,可有暫時性肢體軟癱,無神經系統定位體征,腦脊液檢查多無異常,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多源由中毒性腦病引起。多數病例體溫于8——10日下降,肺炎等全身癥狀隨之好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但重癥病例可發生心、肝、腎功能損害,甚至功能衰竭致死,亦可遷延并發肺膿腫等,70%患者X線胸片初次檢查僅累及單側,表現邊緣模糊圓形陰影或片狀支氣管肺炎象,后可進展為大片狀陰影,密度加深,可累及大葉、多葉或雙側,可伴少量胸腔積液。
(二)非肺炎型(龐堤阿克熱)
此型為該病菌感染的輕型。潛伏期為5——66小時,半數為36小時左右。發冷、發熱起病,體溫一般不超過39.5℃,伴頭痛、肌痛等。呼吸道癥狀不嚴重,半數患者僅輕度干咳及胸痛,部分咽喉干痛;X線胸片無肺炎陰影。個別可有腹瀉、清水樣便。或者失眠、眩暈、記憶力減退、意識朦朧、項強、震顫等神經系統表現。均較輕。非肺炎型的病程3——5日自愈,恢復較順利。
軍團病處理原則
1早期發現病人。早期治療:對可疑病人應及時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確診者可選用紅阿奇霉素等或和利福平一并使用,復方新諾明、四環素、環丙沙星、強力霉素對部分病人有效應盡量避免使用糖類皮質激素。
2早期發現并發癥如急性腎功能衰竭、休克等應及時積極搶救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如發現成組病例應向防疫部門報告,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后,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對被軍團菌污染的水源,如建筑物中的空調系統冷卻塔水、冷熱水管道系統水進行細菌學檢測,必要時進行消毒處理。對可疑者及易感人群選用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