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行為的主要因素
影響行為的因素,包括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強化因素。
(1)傾向因素
又稱前置因素,指能促進或阻礙人們行為改變動機的因素,包括: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信念(Belief)、價值觀(Value)。
(2)促成因素
又稱實現因素,指促成或阻礙健康行為動機得以實現的因素,包括實現健康行為所必須的技術、物質基礎、社會力量等,如衛生機構的可及性、家庭收入、健康保險、政策、法律法規。
(3)強化因素
指目標人群在行為改變后所獲得的各種正向或負向反饋,其對人們的健康行為起到激勵行為維持與發展、強化行為,或削弱行為的作用。強化因素包括社會支持、同伴贊許、親屬肯定與鼓勵、醫務人員激勵、個人感受等。
指目標人群在行為改變后所獲得的各種正向或負向反饋,其對人們的健康行為起到激勵行為維持與發展、強化行為,或削弱行為的作用。強化因素包括社會支持、同伴贊許、親屬肯定與鼓勵、醫務人員激勵、個人感受等。
收集現有資料:相關部門統計報表、醫院資料、體檢資料、有關論文、個案報道等。
定性調查:訪談、小組討論、觀察。
定量調查:問卷、體檢。
疾病流行的強度
疾病流行的強度就是疾病在某地區一定時期內存在數量多少,以及各病例之間的聯系程度,也稱為疾病的社會效應,也是疾病在人群中的數量變化。表示流行強度的術語有散發、流行和大流行。
(一)散發
散發(sporadic)是指某病在一定地區的發病率呈歷年來一般水平。一般多用于區、縣以上范圍,不適于小范圍的人群,如一個托兒所、工廠和學校等。不同病種、不同時期散發水平不同。確定某病在某地區是否屬于散發,應參照當地前3年該病的發病率,如當年發病率未顯著超過既往一般發病率,則稱為散發。
有時也將發病人數不多,病例間無明顯傳播關系情況也稱散發。但是在小范圍的人群中出現上述情況則稱為散發病例或單個病例。
(二)流行
流行(epidemic)是指一個地區某病發病率明顯超過歷年的散發發病率水平稱為流行。流行與散發是相對的,各地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病種等作出判斷。
有時在實際工作中作用暴(或爆)發(性)流行一詞。它表示在一個地區某病病例突然大量增多,發病率常超過一般流行的發病率水平,來勢較迅猛,流行持續時間往往超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這個詞僅僅是實際工作中使用的,它和流行病學中的爆發(outbreak)之詞不同。
有些傳染病隱性感染占大多數。當它流行時臨床癥狀明顯病例可能不多,而實際感染率卻很高,這種現象稱為隱性流行。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和脊髓灰質炎常具有這種現象。
(三)大流行
大流行(pandemic)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廣,往往在比較短的期間內越過省界、國界、甚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如流行性感冒、霍亂,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世界性流行。當前艾滋病的流行也是呈世界性的。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