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菌痢的治療
慢性菌痢需長期、系統治療。應盡可能地多次進行大便培養及細菌藥敏試驗,必要時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作為選用藥物及衡量療效的參考。
1. 抗生素的應用 首先要抓緊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和藥敏檢測,致病菌不敏感或過去曾用的無效藥物暫不宜采用。大多主張聯合應用兩種不同類的抗菌藥物,劑量充足,療程須較長且需重復1~3療程。可供選用藥物同急性菌痢。
2.菌苗治療 應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一次,劑量自每日0.25ml開始,逐漸增至2.5ml,20天為一療程。菌苗注入后可引起全身性反應,并導致局部充血,促進局部血流,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也可使抗生素易于進入病變部位而發揮效能。此外,也可試以噬菌體治療。
3.局部灌腸療法 使較高濃度的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以增強殺菌作用,并刺激肉芽組織新生,一般作保留灌腸。常用的藥物為5%大蒜浸液100ml或0.5%~1%新霉素100~200ml,每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有人主張灌腸溶液中加入0.25%普魯卡因、氫化可的松25mg,或可提高療效。
4.腸道紊亂的處理 可酌情用鎮靜、解痙或收斂劑。長期抗生素治療后腸道紊亂,可給乳酶生或小劑量異丙嗪、復方苯乙呱啶或針刺足三里。也可以0.25%普魯卡因液100~200ml保留灌腸,每晚1次,療程10~14天。
5.腸道菌群失調的處理 限制乳類和豆制品。大腸桿菌數量減少者可給乳糖和Vitc,腸球菌減少者可給葉酸?煞槊干(含厭氧乳桿菌)4~6g,或枯草桿菌片劑(每片含菌50億),或枯草桿菌溶液100~200ml(每ml含活菌3億)灌腸,每晚1次,療程2~3周,以促使厭氧菌生長,重新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培菲康和麗珠腸樂也可調整腸道菌群,前者成人3~5粒/次,后者2粒/次,皆每天2~3次。
慢性菌痢的治療效果尚欠滿意,如有顯著癥狀而大便培養陽性,則需隔離治療。此外,應追查促使轉為慢性的誘因,例如是否有寄生蟲病、胃炎等加雜癥,對有關伴發病進行適當的治療,鑒于慢性菌痢病程較長,其急性癥狀常有自然緩解傾向,因此,必須反復進行大便培養,才能判斷治療效果
結核病的分類
原發性肺結核(代號-Ⅰ):包括原發性肺結核綜合癥及胸內淋巴結核;
行播散型肺結核(代號-Ⅱ):包括急性粟粒性、亞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繼發型肺結核(代號-Ⅲ):是肺結核病中的一個主要類型,病變可以含有增殖、浸潤、干酪以及空洞等不同的病理改變;
結核性胸膜炎(代號-Ⅳ):包括結核性干性胸膜炎、滲出性胸膜炎和結核性膿胸;
其他肺外結核(代號-Ⅴ):按部位及臟器命名,如骨結核,結核性腦膜炎,腎結核等。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