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地圖舌發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確。有人認為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情緒波動有關;還有部分患兒的父母也曾患過地圖舌,故表現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一般地圖舌多見于兒童,特別是體弱的嬰幼兒。
二.臨床表現
1:主要表現是在舌表面粘膜突然出現部分舌乳頭(嚴格地說是絲狀乳頭)萎縮消失,起初為點狀,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紅色光滑區,好象舌粘膜剝脫掉一片似的,而其周圍的絲狀舌乳頭則角化增生,呈現增厚稍隆起的黃白色邊緣,因此在舌面正常粘膜與病變區粘膜間輪廓清晰,形似地圖狀,故稱為地圖舌。
2:由于絲狀舌乳頭可以邊剝脫邊修復,故剝脫區的大小、形狀可能經常變化,有時只有一片剝脫區,有時是多個剝脫區同時存在,甚至相互融合波及整個舌面。
3:地圖舌一般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病變區較大時對刺激性的食物如辣的、酸的食物比較敏感,可有輕度燒灼感或刺癢感。
4:有部分患兒合并裂紋舌,在舌背上形成較深而彎曲的溝,有的家長見到后會感到比較緊張。其實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也就是剝脫的絲狀舌乳頭可自行修復,使舌粘膜表面完全恢復正常。
5:但仍可間歇性發作,有的病程可以長達數年,甚至到成年,但大多數患兒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愈。
6:病損主要位于舌背與舌緣粘膜亦可擴散累及舌腹粘膜。
三.相關特點
1.病變好發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緣。
2.病變表現為圓或橢圓形紅斑,單發或多發性,可擴大或融合,融合后常類似“地圖邊界”,周邊為白黃色稍微隆起的弧形邊緣,寬約2~3mm,中央為火紅色的絲狀乳頭剝脫區,但菌狀乳頭無改變。
3.病損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晝夜間改變其原來的形態和位置。4.病變區可有輕度麻辣不適感。
四.診斷:
1:兒童多見,女性多于男性
2:病損好發部位和地圖狀形態游走特征
3:一般不需病理檢查
五.鑒別診斷:
1:當病損中央萎縮區不明顯而周邊區條帶狀損害較寬時-----扁平苔蘚:1)扁平苔蘚是以白色斑塊或條紋損害為主,呈灰白珠光色2)無晝夜間游走變位特征
2:當病損萎縮區較大而周邊區條帶狀損害不明顯時-------萎縮性念珠菌感染:1)發生部位多在舌背中后方,逐漸發展到整個舌背2)周邊無明顯高起的舌乳頭
六.治療方法
地圖舌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對于地圖舌的孩子可采用以下這些方法。
一、休息和飲食方面
二、消除感染病灶:
三、尋找病因:
四、對癥處理:應保持孩子口腔的清潔衛生,每天早晨可以用軟毛刷從舌背向外輕輕刷l-2次,將剝脫的上皮清除干凈,再用0.5%的碳酸氫鈉溶液給孩子漱口,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