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骨骨折
上頜骨骨折,LeFort按骨折線的高低位置,將其分為三型。
LeFortⅠ型骨折:又稱上頜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線從梨狀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兩側水平延伸至上頜翼突縫。
LeFortⅡ型骨折:又稱上頜骨中位骨折或錐形骨折。骨折線自鼻額縫向兩側橫過鼻梁、內側壁、眶底、顴上頜縫,再沿上頜骨側壁至翼突。有時可波及篩竇達顱前凹,出現腦脊液鼻漏。
LeFortⅢ型骨折:又稱上頜骨高位骨折或顴弓上骨折。骨折線自鼻額縫向兩側橫過鼻梁、眶部,經顴額縫向后達翼突,形成顱面分離,常使面中部凹陷、變長。此型骨折多伴有顱底骨折或顱腦損傷,出現耳、鼻出血或腦脊液漏。
髁突骨折
髁突骨折:多數發生在翼外肌附著下方的髁突頸部。折斷的髁突由于受翼外肌牽拉而向前、內移位,但仍可位于關節囊內;但如打擊力過大,關節囊撕裂,髁突可從關節窩內脫位而向內、向前、向后或向外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與外力撞擊的方向及大小有關。極個別情況下,髁突可被擊入顱中窩。
單側髁突頸部骨折,患側下頜向外側及后方移位,不能向對側作側(牙合)運動。由于下頜支變短以及升頜肌群的牽拉而使后牙早接觸,前牙及對側牙可出現開(牙合)。
雙側髁突頸部骨折者,下頜不能作前伸運動,下頜升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觸,前牙開(牙合)更明顯,側(牙合)運動受限。局部腫、痛及功能障礙程度較單側髁突頸骨折為重,還可能合并不同程度的腦震蕩。
牙槽突骨折
牙槽突骨折:牙槽突骨折常是外力(如碰撞)直接作用于牙槽突所致,多見于上頜前部,可以單獨發生,也可與頜面部其他損傷同時發生,可以是線形也可是粉碎性骨折。臨床上,牙槽突骨折常伴有唇和牙齦的腫脹、撕裂、牙松動、牙折或牙脫落。搖動損傷區某一牙時,可見鄰近數牙及骨折片隨之移動。骨折片可移位,引起咬合錯亂。
治療應在局麻下將牙槽突及牙復位到正常解剖位置,與對頜建立正常的咬合關系,然后選用兩側穩固的鄰牙作固位體,用牙弓夾板、金屬絲和正畸托槽方絲弓等方法固定。注意應至少跨過骨折線3個正常牙位,才能使固定穩固可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