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外段的分支
面神經出莖乳孔后,在距皮膚表面2~3cm向前外,并稍向下經外耳道軟骨和二腹肌后腹之間,在腮腺覆蓋下,經莖突根部的淺面,進入腮腺,形成五組分支,由上至下依次為:
(1)顳支:分布于額肌、眼輪匝肌上份、耳上肌和耳下肌。該支受損,同側額紋消失。
(2)顴支:分布于眼輪匝肌、顴肌和提上唇肌。顴支損傷后眼瞼不能閉合。
(3)頰支:位于腮腺導管上方的稱為上頰支,位于導管下方的稱為下頰支。分布于顴肌、笑肌、提上唇肌、提1:3角肌、口輪匝肌和頰肌等。頰支損傷可出現鼻唇溝變淺或消失、鼓腮無力、上唇運動力減弱或偏斜以及食物積存于頰齦溝等癥狀。
(4)下頜緣支: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笑肌及頦肌。下頜緣支損傷,可導致患側口角下垂及流涎。
(5)頸支:分布于頸闊肌,并有分支與頸橫神經交通。
從莖乳孔到開始分支的這一段,稱為面神經主干,長1.5~2cm。此段在莖乳孔附近發出分支分布于耳后肌、二腹肌和莖突舌骨肌。
牙列缺損的Kennedy分類
Kennedy(1925)根據牙列缺損者缺牙間隙所在部位,結合可摘局部義齒鞍基與余留天然牙的關系,將牙列缺損分為四類。
第一類:雙側缺隙位于余留牙的遠中,即雙側遠中游離缺失。
第二類:單側缺隙位于一側余留牙的遠中,即單側遠中游離缺失。
第三類:缺隙位于牙弓一側,缺隙前后均有余留牙,即單側非游離缺失。
第四類:單個越過中線的缺隙,位于所有余留牙的近中。應用Kennedy分類的Applegate法則:
1.分類應該在拔牙后進行,以免因拔牙改變分類。
2.如果第三磨牙缺失而不修復,則分類時不考慮。
3.如果第三磨牙存在并作為基牙,則分類時應考慮。
4.如果第二磨牙缺失而不修復(如對(牙合)第二磨牙同時缺失),則分類時不考慮。
5.以最后部缺隙作為主要缺隙決定分類。
6.決定分類的主要缺隙以外的其他缺隙以其數目命名為亞類。
7.只計數亞類缺隙的數目,不考慮缺隙的長度。
8.第四類無亞類。如果存在位于單個跨中線的前方缺隙之后的缺隙,該缺隙將決定分類(法則5)。Kennedy分類簡單、直觀,易于區分叉齒的支持方式是牙支持式還是混合支持式,有利于指導義齒設計,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普遍的牙列缺損分類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