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白斑病的描述
本病系指口唇和口腔粘膜的角化性白色病變。從組織學角度,將白斑分為兩型:①無不典型增生型白斑;②有不典型增生型白斑。
粘膜白斑病僅僅是臨床特征的描寫,傳統上皮膚病理學家一直把粘膜白斑看成是癌前期病變。近年來,許多口腔臨床學家根據對口腔粘膜白斑的長期觀察,發現多數為良性病變,癌前期改變僅占少數,約有3%~6%的粘膜白斑病最終可發展成癌。白斑發生的部位與惡性程度有關,如頰粘膜約96%為良性病變,但口底和舌腹部的白斑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大于其它部位發生的白斑。Kramer(1978)將口底、舌腹部白斑稱為舌下角化病,在他所報道的病例中,第一次活檢時發現27%的患者發生了癌變。Porgrel(1978)在隨訪觀察中,發現16%的病例在5年內發生了惡變。Waldron(1975)報道,舌緣、舌根處白斑的癌變率為38.8%,唇部白斑癌變率為16.2%.
涎瘺的概述
由于外傷或外科手術損傷涎腺或涎腺導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稱為涎瘺,臨床表現為面部皮膚有小口,時有清亮垂液流出。本病主要原因為損傷,多發生在腮腺及其導管部,手術治療方法,治愈率高。涎腺區損傷后的清創縫合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三叉神經封閉療法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是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齒槽孔、頦孔、翼腭孔等。所用藥物包括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鏈霉素等。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治療止痛范圍局限,其效果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關系密切,因此,多數病人在半年至2年內復發。
三叉神經周圍支阻滯根據注射部位分為:眶上神經阻滯術,眶下神經阻滯術,后上齒槽神經阻滯術,上頜神經阻滯術,頦神經阻滯,下齒糟神經阻滯和下頜神經阻滯術。
繼發性舌咽神經痛介紹
某些小腦腦橋角腫瘤、蜘網膜炎、血管性疾病、鼻咽部腫瘤或莖突過長癥等均可激惹舌咽神經而引起舌咽神經分部區域的疼痛,稱為繼發性舌咽神經痛。其臨床表現為:
1.舌咽神經分部區域疼痛。疼痛發作持續時間長或持續性,誘發因素及板機點不明顯,夜間為重。 舌咽神經痛損害癥狀。顎弓麻痹、軟顎及咽部感覺減退或消失,舌后三分味覺與一般感覺障礙,咽反射減弱或消失,腮腺分泌機能異常。
2.鄰近腦神經痛?沙霈F頸靜脈孔癥候群及Horner徵候;亦可有小腦腦橋角癥候群出現。
3.若鼻咽癌所致,可在鼻咽部發現腫塊,頸部淋巴結腫大。
繼發性舌咽神經痛多繼發于顱內腫瘤異物等,臨床上多采用開顱手術治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