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急性胃炎 |
第 2 頁:第二節 慢性胃炎 |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一)胃鏡及活組織檢查
胃鏡檢查并同時取活組織作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最可靠方法。內鏡下非萎縮性胃炎可見紅斑(點、片狀或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黏膜水腫、滲出等基本表現。內鏡下萎縮性胃炎有兩種類型,即單純萎縮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伴增生。前者主要表現為黏膜紅白相間/白相為主、血管顯露、色澤灰暗、皺襞變平甚至消失(彩圖4-4-2);后者主要表現為黏膜呈顆粒狀或結節狀。內鏡下非萎縮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皆可見伴有糜爛(平坦或隆起)、出血、膽汁反流。胃黏膜活組織的組織病理學檢查所見已如上述。由于內鏡所見與活組織檢查的病理表現不盡一致,因此診斷時應兩者結合,在充分活檢基礎上以組織病理學診斷為準。為保證診斷的準確性及對慢性胃炎進行分類,活組織檢查宜在多部位取材且標本要夠大(達到黏膜肌層),取材多少示病變情況和需要,一般2~5塊,胃竇小彎、大彎、胃角及胃體下部小彎是常用的取材部位。
(二)幽門螺桿菌檢測
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可同時檢測幽門螺桿菌,并可在內鏡檢查時再多取1塊活組織作快速尿素酶檢查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可在胃鏡復查時重復上述檢查,亦可采用非侵人性檢查,有關檢查方法詳見本篇第五章。
(三)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關檢查
疑為自身免疫性胃炎者應檢測血PCA和IFA,如為該病PCA多呈陽性,伴惡性貧血時IFA多呈陽性。血清維生素B12濃度測定及維生素B12吸收試驗有助惡性貧血診斷。
(四)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I和Ⅱ測定
屬于無創性檢查,有助判斷萎縮是否存在及其分布部位和程度,近年國內已開始在臨床試用。胃體萎縮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顯著升高、胃蛋白酶原I和(或)胃蛋白酶原I/Ⅱ比值下降;胃竇萎縮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下降、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Ⅱ比值正常;全胃萎縮者則兩者均低。
【診斷】
確診必須依靠胃鏡檢查及胃黏膜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有助于病因診斷。懷疑自身免疫性胃炎應檢測相關自身抗體及血清胃泌素。
【治療】
(一)關于根除幽門螺桿菌
對于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否應常規根除幽門螺桿菌尚缺乏統一意見。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改善胃黏膜組織學、可預防消化性潰瘍及可能降低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少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癥狀也可取得改善。2006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特別適用于:①伴有胃黏膜糜爛、萎縮及腸化生、異型增生者;②有消化不良癥狀者;③有胃癌家族史者。
(二)關于消化不良癥狀的治療
有消化不良癥狀而伴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癥狀與慢性胃炎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關系,因此癥狀治療事實上屬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經驗性治療,抑酸或抗酸藥、促胃腸動力藥、胃黏膜保護藥、中藥均可試用(詳見本篇第十章第一節),這些藥物除對癥治療作用外,對胃黏膜上皮修復及炎癥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三)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療
目前尚無特異治療,有惡性貧血時注射維生素B12后貧血可獲糾正。
(四)異型增生的治療
異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應予高度重視。對輕度異型增生除給予上述積極治療外,關鍵在于定期隨訪。對肯定的重度異型增生則宜予預防性手術,目前多采用內鏡下胃黏膜切除術。
【預后】
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少有自發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長期持續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可發展為慢性多灶萎縮性胃炎。極少數慢性多灶萎縮性胃炎經長期演變可發展為胃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多灶萎縮性胃炎患者發生胃癌的危險明顯高于普通人群。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約15%~20%會發生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還偶見發生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者。在不同地區人群中的不同個體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后果如此不同,被認為是細菌、宿主和環境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對其具體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