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是復雜的管道系統;分為導管部和呼吸部;正常的結構和功能是實現機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基本保證;呼吸系統與外界相通,易受致病因素(病原微生物,有毒氣體,粉塵等)作用而發病;
呼吸系統的防御機能:反射-→咳嗽,噴嚏;機械清除-→粘液,纖毛,吞噬粘膜及肺內的吞噬細胞。分泌各種抗體,作用:限制、減弱、消除有害因素;
發病條件:防御機能障礙,機體反應性改變,病因獲勝-→發病;呼吸系統疾病很多:腫瘤性,炎癥性,各種器官。本次主要講肺炎和肺氣腫。
第一節 肺炎(pneumonia)
一 概念:
是指侵犯肺泡實質的肺臟炎癥。
二 原因及分類
(一)、原因
(二)、分類
因病因、機體反應、病理變化、波及范圍不同,肺炎分類的方法也不同:
根據病程來分:急性、亞急性、慢性
根據炎癥的性質來分:
滲出性(卡他性、纖維素性、化膿性、出血性等)、
增生性(特征是Ⅱ型肺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和其他成分增生)
根據最初受損的部位和范圍來分:
支氣管性肺炎(小葉性肺炎),纖維素性肺炎(大葉性肺炎)和間質性肺炎。
各類肺炎的病理變化和機制
支氣管性肺炎 (Bronchopneumonia)
1、定義:
始發于細支氣管,后蔓延于所屬的細支氣管及肺泡的肺組織炎癥。
“小葉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病變多半局限于肺小葉的范圍。“卡他性肺炎”:滲出物以漿液和脫落上皮細胞為主,是肺炎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
2、原因及機理
1) 細菌為主要原因:巴氏桿菌(牛、羊、豬),嗜血桿菌,豬霍亂,沙門氏菌(豬),鏈球菌及馬的棒狀桿菌。
2) 機制及過程
l 上述細菌多為呼吸粘膜常在菌。正常情況下不呈現致病性,條件變化(長途運輸,應激,天氣變化,過勞,維生素A缺乏等)-→機體的抵抗力、呼吸道防御機能下降-→致病性-→繁殖,入侵機體而發炎。
l 發生機制和過程:氣源性和血源性兩種
細支氣管炎-→肺泡管
氣源性:支氣管炎 肺泡-→另一肺泡-→擴散
支氣管周圍肺泡隔
血源性:病原——肺間質炎-→支氣管周圍-→支氣管炎 支氣管肺炎
肺泡-→肺氣管,囊-→其它肺泡
l 支氣管肺炎可獨立發生,單臨床上多見與其它疾病并發(繼發)。
3、病理變化
眼觀:支氣管肺炎好發于肺的心、尖、隔葉前下部,一側或兩側。發炎的肺小葉腫大,灰紅色,島嶼狀散在分布,質地變實。其中散在灰黃色,白色(氣腫)的肺小葉,(多色性,班駁色彩)。病變的小葉融合成大葉。病灶切面平滑,濕潤,支氣管內可擠出渾濁的粘液或黃白色膿樣分泌物。
鏡檢:初期滲出以漿液為主,細支氣管和肺泡內見有漿液,其中混有少量脫落的上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細支氣管壁充血、水腫及白細胞浸潤,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隨后,滲出液中粒細胞和上皮細胞明顯增多。
l 各部肺泡中滲出物的性狀,數量不一致,夾雜氣腫及萎縮的肺泡。
4、結局和對機體的影響
1) 結局:視病因種類,肺組織的損傷程度,機體狀態等因素。結局有
A 病因消除,滲出物液化、吸收,損傷組織再生,修復——消散,愈合。
B 肉芽形成,機化——肺肉變,包囊形成。
C 轉為慢性。
D 化膿,膿腫形成(化膿菌感染),壞疽(腐敗菌感染)
2) 影響:病變大小,性質有關。不同程度的缺氧血癥。低氧血癥合并毒血癥是支氣管肺炎致死的主要原因。(對幼畜危害極大)
纖維素性肺炎(fibrinous pneumonia)
1、定義:肺泡內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為特征的一種急性肺炎。
l 炎癥發展迅速,并波及大葉或更大范圍-→大葉性肺炎(lobar pneumonia)。階段性明顯。
l 家畜則是小葉性的,群發性的纖維素性肺炎融合成大葉性的。消散期在家畜的纖維素性炎少見。
2、 病因及發病機理
1)病因:病原微生物,主要見于傳染病。牛的傳染性胸膜肺炎,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綿羊、豬的巴氏桿菌病。誘因:受冷,感冒,刺激性氣體,過勞,長途運輸-→促進發生。
2)途徑:主要為氣源性:支氣管樹的最細部分-→呼吸性細支氣管
支氣管-→肺泡
支氣管周圍炎-→支氣管炎-→肺泡 臨近的肺泡
支氣管周圍
小葉間質炎-→小葉間水腫增寬,淋巴管炎,淋巴栓形成。
也有經血源性感染可能:偶見敗血性沙門氏菌。有人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根據發病的急劇,擴散迅速,血管損傷明顯,滲出物纖維素和出血性質,類似過敏性炎反應。
3、 病理變化:常為大葉性,尖、心、隔葉均可受害,可兩側肺發生,單常不對稱,有一定的階段性,次序性,分四期。
(一) 充血水腫期
l 特征:肺泡壁的毛細血管明顯擴張,充血,肺泡內漿液性滲出。
l 眼觀:病變肺葉腫大,質地稍實,切面平滑,帶血的液體流出,切塊半沉入水,呈“載重船樣”
l 鏡檢:肺泡壁的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肺泡壁內漿液滲出,混有少量紅細胞,中性粒細胞,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等。
(二) 紅色肝變期
特征:肺泡壁顯著充血,肺泡內大量的紅細胞和纖維素滲出。
眼觀:病肺葉腫大,暗紅色。質地如肝(紅色肝變);切面稍干燥,切塊沉入水中。呈細顆粒狀(纖維素突出);小葉間質水腫,增寬,黃色膠凍狀;胸膜增厚,渾濁,表面有灰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
鏡檢:肺泡壁毛細血管充血明顯,肺泡腔內大量的網狀的纖維素和紅細胞,一定數量的中性粒細胞和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支氣管周、小葉間質和胸膜下組織明顯增寬(水腫時)充盈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中混有一定量的中性粒細胞,間質中淋巴管擴張,充滿炎性滲出物,有淋巴栓形成。
(三) 灰色肝變期
特征:肺泡充血消退,肺泡腔內大量纖維素和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多已溶解。
眼觀:病肺葉仍重大,色紅到灰色(灰肝期),質如肝。切面干燥,顆粒狀,切塊沉入水中。
鏡檢:肺泡壁的毛細血管縮小,充血現象消失,肺泡腔內充滿網狀纖維素,紅細胞幾乎溶解消失;間質和胸膜的變化通紅色肝變期。
(四) 消散期
l 特征:肺泡中中性粒細胞壞死,崩解,纖維素溶解,炎癥消散,肺泡上皮細胞再生。
l 眼觀:病變肺組織呈灰黃色,質軟,切面濕潤,顆粒狀外觀消失。
l 鏡下:中性粒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素逐漸被溶解成微細顆粒;巨噬細胞明顯增加-→
壞死細胞和炎性產物;隨著炎性產物的吸收和消散,肺泡壁毛細血管血流恢復,肺泡上皮再生-→修復-→肺泡重新充氣。
但家畜纖維素性肺炎極少見有完全消散,原因有:
1)多因病變部位肉芽組織的長入-→纖維化-→質地似肉-→肉變;
2)常引起胸膜的纖維素性炎癥,胸膜腔內的漿液-→纖維素性的滲出物;
3)多在紅色肝變期、灰色肝變期內,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4、結局及對機體的影響
l 結局:家畜少見消散而完全恢復,常以肺發生肉變而告終。伴發纖維素性胸膜肺炎時,可引起肺與胸膜的粘連。化膿菌感染-→化膿性炎-→膿腫。
l 影響:發生范圍廣泛,發展迅速-→肺呼吸面嚴重減少-→呼吸困難;重癥時產生毒性物質-→毒血癥-→死亡。
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1、定義:發生于肺小葉間質、支氣管和血管周結締組織和肺泡間隔的炎癥。
2、病因及機理
1)病因:原因很多,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常見的是病毒(綿羊的慢性進行性肺炎,馬鼻疽性肺炎,犬瘟熱等傳染病),霉形體和細菌也可;變態反應也可引起;氨中毒:輸氧濃度大于50%,易發生。
2)機理:病因-→呼吸道氣源性或血源性-→間質性肺炎。
3、病理變化
l 眼觀:基本病變為小灶狀分布,炎灶大小不一,小的如針尖,大的為小葉性或融合成大葉性;病灶陳灰白或灰紅色,質地稍堅實,切面嚴整。
l 鏡下:肺泡隔和間質、細支氣管和血管周組織水腫,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病期長的結締組織增生逐漸明顯;肺泡隔明顯增寬,肺泡腔相應縮小,其中有時可見有少量的水腫液。肺泡上皮增生,化生——1)連續的立方上皮(呈類似的脈瘤樣的結構)[上皮胚胎化]疾病穩定期;2)上皮增生,脫落在肺泡內吞噬細胞和多核巨細胞[疾病活動期]較嚴重的間質性肺炎時,肺泡內還有透明膜形成-→覆蓋在肺泡管或肺泡膜上(嗜酸性物質,HE染成紅色)
4、結局及對機體的影響
1)結局
* 較輕的炎癥(肺泡隔,肺泡的基底膜不受損傷)一般可消除,恢復。
* 慢性過程常為纖維化
3) 影響:面積較大的間質性肺炎——呼吸機能障礙——低氧血癥,肺心病(肺動脈高壓—心功能下降)——嚴重的死亡。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