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上竅不通則下竅不利,下竅不利則上竅為之閉塞,說明了
A、脾與胃的關系
B、肺與大腸的關系
C、肝與膽的關系
D、心與小腸的關系
E、腎與膀胱的關系
2、 與足三陰經和陰維脈交接的經脈是
A、督脈
B、帶脈
C、任脈
D、沖脈
E、維脈
3、 陰偏衰的主要病機是
A、陽氣亢盛,陰氣相對不足
B、陽熱盛極,格陰于外
C、陽氣亢盛,耗傷精血津液
D、人體陰氣不足,機能虛性亢奮
E、陰液虧損,陽氣化生亦不足
4、 孤臟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腎
5、 “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說明了血的
A、濡養作用
B、化神作用
C、通利脈道
D、滋潤作用
E、精血同源
6、 “無陽則陰無以生”所說明的陰陽關系是
A、陰陽交感
B、陰陽互根
C、陰陽對立
D、陰陽消長
E、陰陽轉化
7、 五行關系中“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是指
A、木侮土
B、木生土
C、木克土
D、木疏土
E、木乘土
8、 兩經病證同時出現的發病類型是
A、感邪即發
B、徐發
C、繼發
D、合病
E、并病
9、 根據十二經脈流注次序,心包經下交的經脈是
A、足少陽膽經
B、足少陰腎經
C、足厥陰肝經
D、手少陰心經
E、手少陽三焦經
10、 下列選項,不屬于“因人制宜”原則的是
A、因性別不同而用藥各異
B、因居處環境不同而用藥各異
C、因體質不同而用藥各異
D、因年齡長幼不同而用藥各異
E、因生活習慣不同而用藥各異
參考答案
1【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病理上,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大腸失潤,傳導失常,可見大便干結難下。若肺氣虛弱,推動無力,大腸傳導無力,可見大便困難。中醫稱之為“氣虛便秘”。反之,若大腸腑氣不通,傳導不利,則肺氣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現胸悶、咳喘、呼吸困難等,是謂上竅不通則下竅不利,下竅不利則上竅為之閉塞。
2【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任脈循行于腹面正中線,與足三陰經交會于關元、氣海,而足三陰經上接手三陰經;任脈又與陰維脈交會于廉泉、天突,故能總任陰脈之間的相互聯系,對陰經氣血起著調節作用。
3【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陰偏衰即陰虛,指機體陰氣不足,涼潤、寧靜、抑制等功能減退,出現代謝相對增快,功能虛性亢奮,產熱相對增多的病理變化。一般的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氣不足,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4【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脾的生理特性:脾氣上升;喜燥惡濕;脾為孤臟。脾屬土,居中央,與四方、四時無配;脾主運化,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長養四臟,稱為后天之本。屬人體中最大最重要的臟,故稱孤臟。
5【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具有化神作用。《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說明人體的精神活動必須得到血液的營養,只有物質基礎的充盛,才能產生充沛而舒暢的精神活動。
6【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無陽則陰無以生說明沒有陰則陽也不能單獨存在,體現了陰陽互根的關系。
7【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難經》中說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和《金匱要略》中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指根據五行學說指導控制疾病的傳變。肝的病變傳及于脾,屬于木乘土。
8【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合病之說,首見于《傷寒論》。指外感病初起時兩經同時受邪而發病。如太陽與少陽合病,太陽與陽明合病等。
9【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無名指端交接。
記憶口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藏。
1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B選項屬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特點,考慮用藥的治則。不同的地域,地勢有高下,氣候有寒熱濕燥、水土性質各異,以及生活習慣與方式的不同,病理變化亦不盡相同,因此,處方用藥要因地制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