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陰陽五行
一、精氣學說
1.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
精,又稱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
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二、陰陽學說
1.陰陽的概念: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2.陰陽屬性的相對性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為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可以相互轉化;
另一方面體現在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3.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的對立制約
“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反映了陰陽的制約關系。又如“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說明了陰陽的制約、消長失調。
(2)陰陽的互根互用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3)陰陽交感與互藏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藏是陰陽雙方交感的動力根源,又是構筑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關系的基礎和紐帶。還是陰陽消長與轉化的內在根據。
(4)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5)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在中醫學稱之為“重“或“極”。“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4.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偏勝: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偏衰: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陰陽互損: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
陰陽轉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4)用于疾病的診斷:“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5)用于疾病的治療
確定治療原則:
陰陽偏勝的治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
陰陽偏衰的治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陰虛:“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即所謂“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陽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即所謂“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張景岳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法“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歸納藥物性能:指藥物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三、五行學說
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義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調達舒暢;
火曰炎上:溫熱、升騰;
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清潔、肅降、收斂;
水曰潤下:寒涼、滋潤、向下運行;
(2)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子”關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
(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發生;
相侮:反克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發生;
《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來說明五臟的關系。
(2)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相生關系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淺,《難經經釋》:“邪扶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子病犯母時病情較重,《難經經釋》:“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克,來勢比甚”;
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方面;其中相乘時的病情較重,“所不勝,克我也。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扶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相侮時的病情較淺,“所勝,我可也。臟氣受制于我,則邪氣不能深入,故為微邪”。
(3)用于診斷和治療
用于診斷:色脈相合:為順證;即青弦赤紅,黃緩白浮,黑沉乃平;色脈不合:為逆證,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
用于治療: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
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按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抑強,扶弱;
按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