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肺實變、肺氣腫、胸腔積液及氣胸的典型體征
(1)肺實變的典型體征:
①視診:兩側胸廓對稱,患側呼吸動度可局限性減弱或消失。
②觸診:氣管居中,患側語音震顫增強。
③叩診:患側呈實音。
④聽診:患側肺泡呼吸音消失,可聽到病理性支氣管呼吸音,支氣管語音增強。
(2)肺氣腫的典型體征:
①視診:胸廓呈桶狀,兩側呼吸動度減弱。
②觸診:氣管居中,語音震顫減弱。
③叩診:兩肺呈過清音,嚴重的肺氣腫病人心界可以叩不出;肺下界下降,肺下界移動度減小。
④聽診兩肺肺泡呼吸音消失減弱,呼氣延長,支氣管語音減弱,心音較遙遠。
(3)胸腔積液的典型體征:
①視診:患側胸廓飽滿,呼吸動度減弱或消失。左側胸腔積液時心尖搏動可向右側移位。
②觸診:氣管移向對側,患側語音震顫減弱或消失。
③叩診:患側叩診呈濁音或實音。
④聽診:患側呼吸音消失,支氣管語音減弱或消失,液面以上部分可聽到病理性支氣管呼吸音。
(4)氣胸(執業2000/2001/2003,助理2000)的典型體征:
①視診:患側胸廓飽滿,肋間隙增寬,呼吸動度減弱或消失。
②觸診:氣管移向對側,患側語音震顫減弱或消失。
③叩診:患側呈鼓音。左側氣胸時,心界叩不出;右側氣胸時肝濁音界下移。
④聽診:患側呼吸音消失。
心臟、血管檢查
1.心前區隆起的臨床意義 見于先天性心臟病、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伴右心室增大,兒童期心包炎。
2.正常心尖搏動的位置、范圍、強弱及其改變的臨床意義 正常人心尖搏動位于左側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0.5~1.0 cm處,其搏動范圍的直徑為2.0~2.5 cm。
(1)心尖搏動的位置變化:
①心臟疾病:左心室增大時,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助理2005);右心室增大時,心尖搏動向左移位。
②胸部疾病:凡能使縱隔及氣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使心臟及心尖搏動移位。如右側胸腔積液或氣胸時,心尖搏動推向健側(左側);肺不張時,心尖搏動拉向患側。
③腹部疾病:腹內壓增高影響膈肌位置的疾病,可使心尖搏動的位置上移。
(2)心尖搏動的強弱、范圍及性質改變:心室肥大時心尖搏動加強,范圍亦較大。如左心室肥大時,心尖搏動有力,呈“抬舉性”。心包積液、左側胸腔積液或左肺氣腫(助理2000)時,心尖搏動可減弱或消失,粘連性心包炎(助理2006)可見負性心尖搏動。甲狀腺功能亢進及發熱時,心尖搏動增強。
3.心臟觸診時震顫、心包摩擦感的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1)震顫:多見于先天性心臟病、心瓣膜狹窄時,尤其二尖瓣狹窄(助理2003)時心尖部出現舒張期震顫,主動脈瓣狹窄出現胸骨右緣第2肋間收縮期震顫(助理2001/2003),室間隔缺損在胸骨左緣第3、4肋間可觸及收縮期震顫。
(2)心包摩擦感:通常在胸骨左緣第4肋間處較易觸及。心包摩擦感在心臟的收縮期及舒張期均可觸及,一般在收縮期較為明顯,坐位時胸前傾或深呼氣之末更易觸及。如心包膜腔內有較多滲出液時,則摩擦感消失。
4.心臟叩診法、正常心臟濁音界及異常改變的臨床意義
(1)心臟叩診法:叩診用間接叩診法,沿肋間從外到內、自上而下地按序進行;叩診用力要均勻,應盡可能地輕叩;貼在胸壁上的手指與所測定的心臟邊緣要平行。
(2)正常心臟濁音界(相對濁音界):正常心臟濁音界的右界幾乎與胸骨右緣相合,但在第4肋間處可在胸骨右緣稍外方。
(3)心臟濁音界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
①心臟本身因素:
左心室增大,心臟濁音界向左向下擴大,心腰部相對內凹,使心臟的濁音界成為靴形,稱主動脈型心臟。常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高血壓等。
右心室增大,心臟濁音界向左右兩側增大。
左心房增大及肺動脈段擴大,心腰部濁音向左擴大。此時心臟濁音界的外形似梨形,稱二尖瓣型心臟,見于二尖瓣狹窄。
右心房增大時,心臟的濁音界向右增大。
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兩側擴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見于全心功能不全,如擴張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全心擴大時。
心包積液全心增大時,心界向兩側擴大,見于全心功能不全、克山病或心包積液等。心包積液時心臟呈三角(燒瓶)形,心濁音界隨體位而改變,立位或坐位時下部濁音界較臥位時增寬。
②心外因素:大量胸腔積液和氣胸時,心界在患側叩不出,在健側移向外側;肺氣腫時,可使心臟濁音區變小(執業2000/2001/2004,助理2000/2002)或叩不出;腹腔的大量積液、巨大腫瘤、妊娠末期等,均可使膈肌上升致心臟呈橫位,心臟的左右界均增大。
5.心臟瓣膜聽診區 常用的心臟聽診區有下列5個。
①二尖瓣區:正常在心尖部(助理2006)。心臟增大時,心尖向左或向左下移位,此時可選擇心尖搏動最強點為二尖瓣聽診區。
②主動脈瓣區:在胸骨右緣第2肋間隙。
③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在胸骨左緣第3、4肋間隙(助理2006)。
④肺動脈瓣區:在胸骨左緣第2肋間隙(助理2006)。
⑤三尖瓣區:在胸骨體下端近劍突、稍偏右或稍偏左處。
6.正常心率、心律及其異常改變的臨床意義
(1)心率:正常人的心率為60~100次/分。
(2)心律:由于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響,心律可發生變化,出現各種心律失常。
①竇性心律不齊:多數與呼吸運動有關,吸氣時加快,呼氣時減慢,深呼吸時竇性心律不齊更加明顯。它是一種生理現象,常見于健康青年及兒童。
②過早搏動:簡稱早搏(亦稱期前收縮),是在原來心律的基礎上突然提前出現的心臟收縮。
③心房顫動:臨床特點是心律完全不規則,心率快慢不等;心音強弱絕對不一致;脈搏短絀(脈率少于心率)。常見于器質性二尖瓣狹窄、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等。
7.正常心音的產生機制、聽診特點及其異常改變的臨床意義
(1)心音的產生機制及聽診特點:正確區別S1和S2是心臟聽診最重要的一環。只有先確定S1、S2,才能正確地判定心室的收縮期和舒張期,進而確定異常心音或雜音是在收縮期抑或舒張期。通常可根據以下幾點來區別見表10-2。
表10-2 第一心音與第二心音的區別
|
第一心音 |
第二心音 |
聲音特點 |
音強、調低、時限較長 |
音弱、調高、時限較短 |
最響部位 |
心尖部 |
心底部 |
與心尖搏動和頸動脈的關系 |
同時出現(助理2006) |
不同時,稍遲出現 |
與心動周期的關系 |
第一心音到第二心音之間(收縮期)較短 |
第二心音到下一次第一心音之間(舒張期)較長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