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臨床應用
1.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2.按季節因時而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
3.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井——神志昏迷
滎——熱病
輸——關節痛
經——喘咳
合——六腑病癥
二、原穴
(一)定義:原穴是指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又稱“十二原”。“陰經以輸為原”,陽經于輸之后另有原穴。
十二原穴歌(合谷陽池與腕骨,關沖丘墟于京骨)
膽出丘墟肝太沖,小腸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門原內過,或胃沖陽氣不通,
脾出太白腸合谷,肺原本出太淵內,,
膀胱京骨陽池焦,腎出太溪大陵包。
(二)臨床應用
1.診斷:“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2.治療:“五臟有疾也,應取之十二原。”
三、絡穴
(一)定義:絡脈由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絡穴。十二經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一個絡穴,加任脈、督脈絡穴及脾之大絡,稱“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歌
肺經列缺胃豐隆,通里心經腎大鐘,
支正小腸大偏歷,內關包肝蠡溝逢,
飛揚膀胱三焦外,膽是光明別絡從,
督脈長強任尾翳,公孫脾絡大包同。
(二)臨床應用:主治相應絡脈病癥;
治療本經病;
治療其相表里經脈病癥;
原絡配穴應用。
四、郄穴
(一)定義:郄穴是指各經脈在四肢部經氣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及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總稱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歌
郄猶孔隙義,本是氣血聚,病癥反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郄,胃經是梁丘,脾主地機宜,
心須取陰郄,小腸養老名,膀胱金門求,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尋,三焦會宗居,膽經是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維取陽交,陰維筑賓取,陽蹻系跗陽,陰蹻交信畢。
(二)臨床應用
1.診斷
2.治療:(1)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病癥;
(2)治療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陰經郄穴多治療血證,陽經郄穴多治療急性疼痛。
五、背俞穴
(一)定義:背俞穴是指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五臟六腑各有一個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
(二)臨床應用:多用于治療與其相應臟腑的病證。
治療與五臟相關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癥。
六、募穴
(一)定義:募穴是指臟腑之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五臟六腑各有一個募穴,其位置與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相近。
十二募穴歌
大腸天樞肺中府,小腸關元心巨闕,
膀胱中極腎京門,肝募期門膽日月,
胃中脘兮脾章門,包膻三焦石門穴。
(二)臨床應用
1.診斷:觀察、觸捫(俞)募穴的異常變化,協助診斷其相應臟腑疾病。
2.治療:多用于對相關臟腑病證的治療;俞募配穴應用。
七、八會穴
(一)定義: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精氣所會聚的八個腧穴。
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骨會大杼血膈俞,氣會膻中脈太淵。
(二)臨床應用:主治其有關病證。
八、八脈交會穴
(一)定義:八脈交會穴是指四肢部(12經脈)通向奇經八脈的八個經穴。分別位于肘膝關節以下,腕、踝關節附近。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二)臨床應用:治療其本經病證
治其所通的奇經病證。
配穴應用:遠近配穴(配頭身部腧穴)
上下配穴(上下八脈交會穴配合應用)
九、下合穴
(一)定義: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均在膝關節以下或附近。
(二)內容:胃、膽、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經合穴,而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均在胃經,三焦的下合穴(委陽)在膀胱經。
(三)臨床應用:是治療六腑病的重要穴位。
十、交會穴
(一)定義:交會穴是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合的腧穴。
(二)臨床應用:即能治療其所屬經脈的病證,又能治療其相交會經脈的病證。
第四節 腧穴定位法
一、體表標志定位法
(一)固定標志定位
是指利用五官、毛發、爪甲、乳頭、臍窩和骨節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標志取穴的方法。
(二)活動標志定位
是指利用關節、肌肉、皮膚隨活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等活動標志來取穴的方法。
二、骨度分寸法
是指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一)注釋
天突: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歧骨:胸劍聯合。
完骨:乳突。
橫骨上廉 :恥骨聯合上緣。
季脅:此指第十一肋端下方。
髀樞:指股骨大轉子高點。
內輔骨上廉 :指股骨內側髁。
內輔骨下廉:指脛骨內側髁。
膝中:前平髕骨下緣,后平腘橫紋。
(二)常用骨度表
部位起止點折量寸度量法
頭
部前發際至后發際
前后發際不明,從眉心至大椎
眉心至前發際
大椎穴至后發際
前額兩發角之間
耳后兩完骨之間 12寸
18寸
3寸
3寸
9寸
9寸直
直
直
直
橫
橫兩個18
3+12+3=18
9+9=18
胸
腹
部天突至歧骨
歧骨至臍中
臍中至橫骨上廉
兩乳頭之間
腋窩頂點至11肋短游離點(章門)9寸
8寸
5寸
8寸
12寸直
直
直
橫5-(9-8)+8=12
背
腰
部兩肩胛骨內側緣之間
大椎以下至尾骶 6寸
21椎橫
直
身
側
部
腋以下至季脅
季脅以下至髀樞
12寸
9寸
直
直
上
肢
部 腋前紋頭(腋前皺襞)至肘橫紋
肘橫紋至腕橫紋 9寸
12寸直
直
下
肢
部橫骨上廉至內輔骨上廉
內輔骨下廉至內踝尖
髀樞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3寸直
直
直
直
直
18+13=31
19+16=35
三、手指比量法
(一)直指寸(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為1寸。※該法與骨度分寸相比偏長,僅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取穴的直量。
(二)橫指寸
1.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
2.一夫法(橫指同身寸):以患者第2-5指并攏時,中指近側指間關節橫紋水平的4指寬度為3寸。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量和背部的橫量。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