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異常辨治
“口者,脾之竅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諸經皆會于口,病則口中之味隨各經而異。”口內癥狀,一般實證多于虛證,熱證多于寒證。又因口內津液,通于五臟,故臟氣偏勝,便有不同味覺反應于口,口中味覺異常,常常是辨證的依據和參考。近代名醫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一書中對口證敘述甚詳,可供臨證參考應用,學習歸納如下。
口苦——膽熱、心熱、肝熱證常見口苦。《內經》稱為“膽癉”。如說:“此人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又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宜龍膽瀉肝湯,方書曰:“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總之,口苦一內熱多見,偏于肝膽二經。一般不作為主證治療,熱瀉則口苦自除。現今臨床膽汁反流相關性疾病中多伴見口苦一癥。
口甘——口內常覺味甜,飲白開水也甜,系脾經濕熱,《內經》稱之為“脾癉”,并謂“治之以蘭”。蘭草即佩蘭,取其芳香清化。前人認為:“蓋癉者,熱也,宜瀉黃散、三黃湯”治之。故經常口甘味甜,以清熱化濕為主,從脾論治。
口酸——口中常有酸味,并非泛酸口苦所致。方書云:“肝熱則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
口咸——秦伯未曰:“腎熱則口咸,宜滋腎丸”,口中終有咸味,飲白水也咸,常屬腎中虛火,當滋陰清熱,引火歸原。現多選用六味地黃丸,或酌加知母、黃柏、肉桂等品。
口辣——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上有麻辣感,皆屬肺熱。古人云:“肺熱則口辛,宜甘桔湯、瀉白散。甚而喉腥者,宜加減瀉白散。”故以桑白皮、桔梗、地骨皮、黃芩、麥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等清泄肺熱。
口淡——口淡無味,納谷不馨。外感引起的,以祛邪為主;內傷多有脾胃虛弱或病后運化不健的,以調運中焦、健脾和胃為治。一般不作為主癥,若胃虛夾有濕濁,惡心泛泛,可于主方中加入芳香和中之品。
嘔血中醫診斷
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做包括肛查在內的全面體格檢查,吐瀉物性狀的觀察或化驗檢查,確定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遵循診斷疾病的定位與定性原則,迅速做出判斷。
1.確定出血是否來自新生兒首先確定出血是來自于母親還是新生兒自身,可作Apt試驗。
2.確定出血部位:確定出血來自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對出血進行初步定位,定出是十二指腸提肌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抑或以下的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嘔血與黑便,其中主要根據血便之性狀來判斷黑便者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因一般情況下,上消化道出血時,血中血紅蛋白的鐵與腸內硫化物結合成為硫化鐵,大便呈柏油樣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腸蠕動過快,則出現暗紅色甚至鮮紅色的血便。洗胃后胃抽取液帶有鮮血時則為胃以上消化道出血,但應排除因胃管對黏膜的操作性損傷。
(2)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所排出的多是較鮮紅或鮮紅色的血便;嘔血帶膽汁時往往為下消化道出血,但出血部位往往在下消化道的上段;此外,還應參照失血量與嘔血和(或)便血性狀間的相互關系來分析下消化道出血又需立即排除肛門直腸或乙狀結腸的出血。但是兩者均可有例外,如幽門以下部位出血量多,血液僅流入胃,也可引起嘔血;又如幽門以上出血量少,則血液全部流入腸內可不引起嘔吐反射。必要時應采取特殊的檢查方法以確定出血部位及性質。
3.排除全身性疾病和凝血障礙所致的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大多數是由消化道疾病所致,少數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一般來說前者的臨床征象主要表現在消化道局部后者則全身癥狀較顯著,除消化道出血外,往往并有其他部位出血現象。詳細的病史與體檢及其他血液學方法檢查有助于診斷。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