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五: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一、血常規檢查
急性肝炎早期血自細胞正常或略高。急性重型肝炎血白細胞和多個核細胞均可增加。慢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時血小板常減少。
二、肝功能檢查
1.血清膽紅素檢查 急性黃疸型肝炎、淤膽型肝炎、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均可增高。
2.蛋白質測定 肝臟損傷嚴重(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重型肝炎等)則白蛋白常減少,球蛋白常增加,A/G有顯著改變。
3.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PTA正常值為75%-l00%,理論正常值為l00%,PTA<40%時為肝細胞大量壞死的肯定界限。
4.血清轉氨酶 丙氨酸轉氨酶(谷丙轉氨酶,ALT/GPT)及天門冬氨酸轉氨酶(谷草轉氨酶,AST/GOT)均存在于體內多種組織細胞中,但肝細胞中含量最多,尤以ALT為甚。
5.轉肽酶(γ—GT,GGT) 此酶靈敏度高,但特異性差,肝炎時常增高。如急性肝炎患者持續增高常提示可能遷延不愈;在慢性肝炎中γ-GT上升幅度與病情嚴重程度有一定關系;
6.堿性磷酸酶(ALP/AKP) 骨骼疾患、肝膽疾患如淤膽型肝炎、肝內外阻塞性黃疸者可明顯
升高。肝細胞性黃疸僅輕度增高。
三、病原學檢查
(一)HAV
1.抗-HAVIgM 抗體出現較早,一般在病后1周黃疸出現時即可測出,2周時達高峰,1~2月滴度開始下降,3~4個月大部分消失,為HAV診斷最常用的重要指標。
2.抗-HAVIgG 在急性肝炎后期和恢復期早期出現(IgM開始下降時),可在體內持續存在甚至終生。恢復期比急性期增長≥4倍時有診斷意義。目前主要用此法測定人群免疫水平。
3.其他檢測 潛伏期末及急性期初患者糞便標本中的HAV-RNA、HAAg、HAV顆粒等。陽性可診為HAV感染。
(二)HBV
1.HBsAg 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現的血清學標志,感染后4~7周血清中開始出現,爾后(1~7周,平均4周)才出現ALT增高和癥狀、體征等。HBsAg是HBV的感染指標之一。
2.抗-HBs 此為HBsAg刺激機體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是感染HBV后產生的惟一保護性抗體,對HBV具有中和作用。一般在HBsAg消失后隔一段時間才出現。見于乙肝恢復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接種后。
3.HBcAg 如血清HBcAg陽性表示血液內含有HBV,傳染性強,HBV復制活躍。
4.抗-HBc 此為感染HBV后最早出現的抗體(HBsAg陽性后3~5周和發病前陽轉),先是抗-HBcIgM陽性(6個月內)。高滴度的抗-HBcIgM為HBV急性或近期感染的標志。在一些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HBV攜帶者中抗-HBcIgM也可低滴度陽性,表示體內病毒復制,傳染性強。
5.HBeAg 和抗-HBe感染HBV后,HBeAg可與HBsAg同時或稍后出現于血中,其消失則稍早于HBsAg。
6.HBV-DNA 是HBV存在和復制最可靠的直接證據。目前常用其來反映病毒復制程度及傳染性強弱,也常用來鑒定抗病毒藥物的療效。
7.HBV感染的診斷 現癥感染的診斷具備下述任何一項即可診為HBV現癥感染:①血清HBsAg陽性;②血清HBV-DNA陽性或HBV-DNA-P陽性;③血清抗-HBcIgM陽性;④肝內HBcAg和(或)HBsAg陽性或HBV—DNA陽性。
8.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作的鑒別 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一HBs陽轉;②急性期抗-HBcIgM高滴度,抗-HBcIgG陰性或低滴度。
四、肝穿刺活組織學檢查
五、影像學檢查
1.超聲波檢查 超聲波檢查為非特異性的,急性肝炎時作用是排除肝臟的其他病變,如肝臟占位性病變、梗阻病變等。超聲波檢查對肝硬化、肝大塊壞死、肝癌、脂肪肝等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2.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 意義與超聲波檢查類似。
細目六: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復雜,應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及動態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并根據特異性檢查結果做出病原學診斷。
二、鑒別診斷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本病系EB病毒感染,可有肝脾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但消化道癥狀輕,常有咽炎,淋巴結腫大,血白細胞增多,異型淋巴細胞l0%以上,嗜異凝集反應陽性,抗EB病毒抗體IgM早期陽性(4~8周)等。
2.中毒性肝炎 有服用損害肝臟藥物或接觸有毒物質史,病毒性肝炎病原學檢查常陰性。
3.肝外阻塞性黃疸 以膽道結石或伴感染及腫瘤最為常見。其ALT上升幅度低,黃疸多為阻塞性,B超檢查可確診。
4.其他 敗血癥、大葉性肺炎、傷寒、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均可出現黃疸、血清轉氨酶增高,但它們各有特點。
細目七: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病毒性肝炎臨床表現多樣,變化多端,要根據不同的病原、不同的臨床類型及組織學損害區別對待。
一、急性肝炎的治療
1.休息 這是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療措施。
2.飲食 進易消化、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清淡飲食。
3.藥物治療 惡心嘔吐者可予以胃動力藥;食欲不振者可加用多酶片、酵母片等;黃疸持續不退者可考慮中醫中藥治療,或用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治療。
酌情選用l~2種保肝藥物保肝治療。
二、慢性肝炎的治療
1.休息 應根據病情適當休息。
2.飲食 宜進蛋白質及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飲食,忌酒。
3.抗病毒治療 是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療手段。治療目標是長期抑制病毒復制,阻止疾病進展,終止或減少肝臟的炎癥、壞死,預防肝臟纖維化和(或)肝臟失代償的發生。遠期臨床治療目標是避免ALT的活動及導致的肝臟失代償,以及預防肝硬化和(或)肝細胞癌(HCC)的發生,最終延長生存期。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有:
(1)干擾素(IFN)
(2)核苷類似物
(3)病毒唑(利巴韋林)
4.免疫調節療法
三、重型肝炎的治療
重型肝炎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死因,我國以HBV或HBV合并HDV感染引起的最多見。目前尚無理想的特效療法,而且本病發病機理復雜,治療仍以積極的內科療法為主。主要措施是加強護理,進行監護,密切觀察病情。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