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
第 3 頁: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
第 4 頁: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性味】:味苦,性寒
【功用】:
1、均能清熱燥濕,-用治濕熱證。
2、多兼能清熱瀉火解毒-治火毒證。
【使用注意】:苦寒多能傷胃陽,苦能傷陰,故脾胃虛寒、津液虧損者應慎用。
黃芩(根)VS黃連(根莖)VS黃柏(樹皮)
質堅,色黃者佳 質堅,色黃者佳 皮厚,鮮黃者佳
【性味】:苦寒,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功用】:濕熱證 (如濕熱瀉痢、黃疸)
氣分實熱證(如壯熱煩渴)
熱毒諸癥(如瘡瘍腫毒)
黃芩:
(1)苦寒性三者中最小
(2)善清中上焦濕熱――多用治暑溫,濕溫及胃腸濕熱證(枯芩多清上,條芩(子芩)多清胃腸濕熱)
(3)善清上焦熱及肺火(枯芩、片芩體輕達上,善清肺經之火;酒炒其性上行善清上焦之火):――治肺熱咳嗽多用。兼解少陽熱,用于邪在少陽往來寒熱。
也用于咽喉腫痛,上焦熱盛的壯熱煩渴
(4)涼血止血(黃芩炭,炒炭存性)――用治血熱出血。
(5)清熱安胎――用治胎熱不安。
用法: 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熱多酒炒。
枯芩善清肺,條芩善清大腸、下焦。
黃連:
(1)苦寒性最大, 清熱、燥濕力勝
(2)長于清中焦濕熱,為除胃腸濕熱,治濕熱泄痢嘔吐之要藥
(3)清熱瀉火力強,善清心、胃之火,兼能清肝火,用治
心亢盛之高熱神昏,或心煩不眠,
吐血衄血及胃熱嘔吐、牙痛、消谷善饑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引起脅肋脹痛、嘔
吐吞酸,常配吳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4)清熱解毒力強――常用治癰瘡疔毒、皮膚濕瘡、耳目腫痛等,尤善治疔毒。
用法:姜汁炙用清胃止嘔,酒炙清上焦火,豬膽汁炒清肝膽火。炒用降低寒性。
黃柏:
(1)善清下焦濕熱――多用于濕熱帶下(+蒼術)、淋濁(+車前子)及下肢腫痛、陰部濕疹(+苦參)
(2)善瀉腎火,瀉火以堅陰(存陰),除熱退蒸――用治腎陰虛,相火妄動之陰虛發熱、盜汗、遺精等(常配知母)。
用法:清熱燥濕解毒多生用,瀉火除蒸退熱多鹽水炙用。
龍膽草(根) 苦參(根)
1.苦寒
2.功用:
(1)清熱燥濕—用治下焦濕熱黃疸、帶下、陰腫陰癢,濕疹等。
(2)苦寒性大,脾胃虛寒者慎用。不宜多服久服。
龍膽草:
主入肝膽,善清肝膽濕熱,長于清瀉肝膽實火,無論肝膽有熱之目赤耳聾,或肝經熱盛,熱極生風之高熱、手足抽搐,或肝火之頭痛眩暈均有良效。
苦參:
1.長于祛風殺蟲止癢,擅治疥癬、濕瘡、膿皰瘡、婦女陰癢。
2.且能利尿:用于小便不利。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