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細目一:概述
一、適用范圍
二、應用注意事項
細目二: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劑適用于瘀血證。常以活血祛瘀藥(如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參等)為主組方。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常配理氣藥以加強活血祛瘀的作用。此外,病證兼寒者,配以溫經散寒藥;瘀血化熱者,配以清熱涼血藥或蕩滌瘀熱藥;瘀久正虛者,又當與補養氣血藥同用。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 桃仁 桂枝 大黃 甘草 芒硝
【功用】 逐瘀瀉熱。
【主治證候】 下焦蓄血證。少腹拘急,小便自利,譫語煩渴,至夜發熱,甚則其人如狂。
【配伍意義】
大黃下瘀泄熱;芒硝泄熱軟堅,助大黃下瘀泄熱。
桂枝通行血脈,助桃仁破血祛瘀,防寒涼冰伏血脈。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藥物】桃仁 紅花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殼 甘草
即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枳實易枳殼)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證候】 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有定處,舌質黯紅,或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黯或兩目黯黑,脈澀或弦緊。
此外,亦可用治呃逆日久不止,飲水即嗆,干嘔,內熱瞀悶,心悸怔忡,失眠, 急躁易怒,入暮潮熱等因瘀血所致的病證。
【附方】
(1)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赤芍、川芎、桃仁、紅花、 老蔥、鮮姜、紅棗、麝香、黃酒。功用: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面證。癥見頭痛昏暈,或耳聾,脫發,面色青紫者。亦治酒渣鼻、白癜風以及婦女干血癆、小兒疳積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者。
(2)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炒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 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瘀血阻滯膈下證。膈下瘀血蓄積,或腹中、脅下有痞塊,或肚腹疼痛,或臥則腹墜似有物者。
(3)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炒小茴香、官桂、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赤芍、蒲黃、炒五靈脂。功用: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治:寒凝血瘀證。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酸,少腹作脹,或月經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癥。
(4)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秦艽、羌活、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甘草、沒藥、當歸、炒五靈脂、香附、牛膝。功用:活血行氣,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主治:瘀血痹阻經絡證。癥見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久不愈者。
※ 通竅活血湯---頭痛昏暈,或耳聾年久 ---瘀阻頭面證---活血通竅
※ 膈下逐瘀湯---瘀血阻滯膈下證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 少腹逐瘀湯---寒凝血瘀證 ---活血祛瘀,溫經止痛
※ 身痛逐瘀湯 ---瘀血痹阻經絡證 ---活血行氣 ,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