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單元 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時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滿身布發紅疹和早期口腔出現麻疹粘膜斑為特征。
病因病機:麻疹的發病原因為感受麻毒時邪。麻疹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二臟,嚴重者常累及心肝。其基本病理改變為麻毒時邪由表及里,內犯肺脾,外泄肌膚。
診斷要點:初熱期有發熱、咳嗽、噴嚏等類似感冒的表現,但發熱漸高,目赤多淚,畏光羞明,于發病2~3天時,口腔出現麻疹粘膜斑。發熱3~4天后進入見形期,此期高熱起伏,咳嗽加劇,納呆嗜睡,分批出診。皮疹先見于耳后、發跡,漸遍及全身,最后達于手心與足心,約3~4日出齊,并進入恢復期。恢復期皮疹按出診順序消退,疹退后皮膚見脫屑及色素沉著,體溫漸降,全身癥狀隨之好轉。整個病程約10~14天。部分患兒在見形期可出現麻毒閉肺、麻毒攻喉、邪陷心肝等逆險證候。約90%以上患兒可見麻疹粘膜斑(指口腔黏膜近臼齒處出現約1mm大小的灰白色斑點,周圍有紅暈),具有早期診斷價值。
證治分類:——順證
1.邪犯肺衛(疹前期)(麻疹初熱期)
證候:發熱惡風,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目赤多淚,畏光羞明,倦怠思睡,胃納欠佳,小便短黃,或大便稀溏,發熱第2~3天在口腔頰部近臼齒處出現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清宣肺衛。
主方:宣毒發表湯加減。
2.邪入肺脾(疹初期)(麻疹見形期)
證候:高熱持續,起伏如潮,疹隨熱出,依序而現,疹點細小,由疏轉密,由紅轉暗,稍覺凸起,觸之礙手,并伴口渴引飲,目赤,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等癥,舌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透發。
主方:清解透表湯加減。
3.陰津耗傷(收末期)(恢復期)
證候:疹點出齊后,發熱漸退,咳嗽漸減,胃納增加,精神好轉,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并留有色素沉著,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氣,清解余毒。
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