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外感咳嗽 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 內傷咳嗽 多為久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可伴它臟見證。
2、辨證候虛實:外感咳嗽,一般均屬邪實,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內傷咳嗽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其中痰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肺陰虧耗咳嗽則屬正虛,或虛中夾實。注意分清標本主次緩急
▲ 兩者相互關系如何?
外感咳嗽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氣益傷,由邪實轉為正虛,成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久則肺臟虛損,陰傷氣耗,衛外不強,容易因感受外邪而引發或加重。由此可見,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之間常可互為因果,相互轉化兼夾
二、治療原則: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
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同時,須按本虛標實的主次酌情兼顧。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治療咳嗽,為什么不能見咳止咳?
咳嗽是人體驅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審證求因,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咳嗽的輕重雖然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況下,因正虛不能祛邪外達,咳雖輕微,但病情卻重,應仔細辨別,慎加處理。
三、證治分類
(一) 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主癥: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
兼癥: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脈: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病機: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湯+止嗽散加減。
2、風熱犯肺證——主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咳時汗出,
兼癥: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 舌脈: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病機: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飲加減。
3、風燥傷肺證——主癥: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 兼癥: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
舌脈: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病機: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湯加減
(二) 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證——主癥: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兼癥: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脈: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病機:脾濕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代表方:二陳平胃散+三子養親湯加減。
2、痰熱郁肺證——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粘,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
病機:痰熱壅肺,肺失肅降。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湯。(清金化痰梔子芩,知丹貝母瓜蔞仁,桔梗桑白麥陳配,茯苓甘草共合斟)
3、肝火犯肺證——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如絮條。
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病機: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泄肝,順氣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
4.肺陰虧耗證——主癥: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
兼癥: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盜汗,口干,日漸消瘦,神疲。舌脈: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桑葉草,玉竹花粉扁豆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