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痢 疾
【概說】
一、定義:是以大便次數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為主癥。是夏秋季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
二、沿革
1、《內經》稱本病為“腸僻”,“赤沃”指出了病因(感受外邪和飲食不節)及臨床特點等
2、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將痢疾和泄瀉統稱為下利,其有效方劑為白頭翁湯。
3、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正式啟用了“痢疾”之病名。
4、《丹溪心法》進一步闡明了痢疾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病因以“濕熱為本”,提出通因通用治療原則
5、明清以后,對痢疾的認識更加深入
三、討論范圍: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為主,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反射性結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出現類似痢疾的癥狀者,可參考本篇內容辨治。
【病因病機】▲
1、病因:(1)外感時邪。感邪性質有三:一為疫毒之邪,內侵胃腸,形成疫毒痢;二為濕熱之邪,濕郁熱蒸,形成濕熱痢;三為夏暑感寒傷濕,形成寒濕痢;
(2)飲食不節(潔),濕熱或寒濕、食積之邪內蘊,腸中氣機壅阻,氣滯血瘀,與腸中腐濁相搏結,化為膿血,而致病
2、病位在腸,與脾胃密切相關,可涉及腎
3、病理因素以濕熱疫毒為主,病理性質可分寒熱虛實。
4、病機主要為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脂絡受傷而成痢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 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數增多,瀉下赤白膿血便為主癥。
2. 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惡寒發熱等;久痢起病緩慢,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疫毒痢病情嚴重而病勢兇險,以兒童多見,起病急驟,在腹痛、腹瀉尚未出現之時,即有高熱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淺表,神昏驚厥,而痢下、嘔吐并不一定嚴重。
3、多有飲食不潔史。急性起病者多發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則四季皆可發生。
二、病證鑒別
★泄瀉與痢疾的鑒別
痢疾與泄瀉均多發于夏秋季節,病變部位在胃腸,病因亦有相同之處,癥狀都有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數雖多而量少,排赤白膿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顯。而泄瀉大便溏薄,糞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無赤白膿血便,腹痛多伴腸鳴,少有里急后重感。瀉、痢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一般認為先瀉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瀉病情減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