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腎系病證
第一節 水腫
【概述】
一、概念:水腫是指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二、沿革:
(一).病名分類
1.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根據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
風水:水腫病的一種。多由風邪侵襲,肺失宣降,通調失司,水氣不行而潴留體內所致,水腫以頭面為著。
石水:水腫病的一種,由下焦陰寒水氣凝聚所致,表現為少腹腫大且堅如石,腹滿不喘。
涌水: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由肺移寒于腎,腎氣不化所致。
2.《金匱要略》對水腫稱為“水氣”,《金匱要略》立有“水氣病脈證并治”專篇。
以表里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五種類型。
皮水:由于脾虛濕盛.水溢皮膚,雖無表證但脈亦浮,其水氣在表。
正水:水腫的一種,多由脾腎陽虛,水停于里、上迫于肺所致。癥見全身水腫,腹滿,喘急等。
黃汗: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汁,由風、水、濕、熱交蒸溢滲所致。
3.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
陰水:水腫之屬虛屬寒者,水腫多從下肢起,兼見肢冷神疲,小便清澀,大便溏薄,脈來沉遲,舌質淡胖等。
陽水:水腫之屬實屬熱者,頭面先腫,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腹脹滿,苔膩脈數等。
(二)病機治法
1.《內經》認為其發病與肺、脾、腎有關。并提出基本治療原則。 “平治與權衡,去苑陳,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
2.《金匱要略》提出發汗、利尿兩大原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3.《備急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出了水腫必須忌鹽。并指出水腫有五不治:
4.《仁齋直指方》又創用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
5.明代李梃《醫學入門水腫》又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學說。
三、討論范圍:包括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內分泌失調引起的水腫等,本篇論及的水腫主要以腎性水腫為主。
【病因病機】▲
1、水腫發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三焦氣化不利。
2、病位在肺、脾、腎,而關鍵在腎。
3、病理因素為風邪、水濕、瘡毒、瘀血。
4、水腫的病理性質有陰水、陽水之分,并可相互轉換或夾雜。
5、水腫轉歸,陽水易消,陰水難治
陽水易消:①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濕,病位在肺脾,病程短,屬表、屬實。②若能及時正確治療,可向愈,若失治誤治可轉為陰水。
陰水難治:①陰水病因多為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病位在脾腎。發病緩慢,屬里、屬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②若水邪壅盛或陰水日久,脾腎衰微,水氣上犯則可出現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證。③若病變后期,腎陽衰敗,氣化不行,濁毒內閉,是由水腫發展為關格。若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致膀胱氣化無權,可見小便點滴或閉塞不通,則是水腫轉為癃閉。若陽損及陰,造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可轉變為眩暈。
【診查要點】
一、★診斷要點
1、發病特點: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臨床表現: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衄牙宣,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3相關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二、病證鑒別
1、▲水腫與臌脹的鑒別:
①共同點:二病后期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
②不同點:主癥特點:臌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以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
病機特點:臌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2、陽水和陰水的鑒別:
病因 |
病理性質 |
臨床特點 | |
陽水 |
風邪、瘡毒、水濕 |
發病較急,一般病程較短,屬表、屬實 |
由面目開始,自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 |
陰水 |
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 |
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屬里、屬虛或虛實夾雜 |
腫多由足踝開始,自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