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溫里藥
◆含義:溫里祛寒、治里寒證
◆性能特點:
◇性味:辛,溫、熱
◇歸經:脾胃、肺、肝、腎、心
◆功效應用:
◇溫里祛寒:里寒證
●溫中散寒止痛:脾胃實寒、虛寒
●溫肺化飲:肺寒痰飲
●暖肝散寒止痛:肝經受寒
●溫腎助陽:腎陽不足
●溫陽通脈:心腎陽虛
●回陽救逆:亡陽厥逆
◆運用配伍
◇外寒內侵、表寒未解:配辛溫解表藥
◇寒凝經脈、氣滯血瘀:配行氣活血藥
◇寒濕內阻:配芳香化濕、溫燥祛濕藥
◇脾腎陽虛:配溫補脾腎藥
◇氣虛欲脫:配大補元氣藥
◆使用注意
◇辛熱燥烈,易耗陰助火
◇忌用實熱、陰虛火旺、津血虧虛
◇慎用:孕婦、氣候炎熱
川烏、附子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心、腎、脾經
川烏:辛、苦,熱。有大毒。心、肝、腎、脾經
◆共同點:
◇散寒止痛:心腹冷痛、寒濕痹痛
◇注:●先煎 ●內服制用,生品外用
●反半、蔞、貝、蘞、及,畏犀角
◆不同點:
◇附子:溫里散寒要藥,回陽救逆第一品、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
●回陽救逆:亡陽證
○亡陽兼氣脫,常配人參
●補火助陽:陽虛證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脾腎陽虛,腹痛泄瀉、水濕內停
○心陽衰弱、胸痹心痛
○陽虛表證
◇川烏:長于祛風寒濕,止痛力強
寒痹、心腹冷痛、跌打傷痛多用
附子、干姜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干姜: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共同點:
◇溫里散寒:脾胃寒證
◇回陽救逆:亡陽證
◆不同點:
◇附子:力強,中下二焦里寒證為主
●補火助陽:陽虛證
◇干姜:力弱,中上二焦里寒證為主
●溫肺化飲:寒飲咳喘
生姜、干姜
干姜: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生姜、生姜汁:辛,溫。歸肺、脾、胃經。
生姜皮:辛、涼。歸脾、肺經。
◆共同點:
◇來源同一植物:姜科 姜 根莖
◇干姜、生姜:溫中散寒:脾胃寒證
◆不同點:
◇干姜:干品,冬季采挖。
辛散性弱,燥熱性強,偏治里寒
溫暖中焦主藥
●回陽通脈:亡陽證
●溫肺化飲:寒飲喘咳
◇生姜:鮮品,多秋季采挖。辛溫發散力強,偏治表寒
●發汗解表:風寒表證
●溫胃止嘔:胃寒嘔吐
●溫肺止咳:肺寒咳嗽
●解毒:解半夏、天南星、魚蟹毒
◇生姜汁:生姜搗汁。似生姜而辛散力強,偏化痰止嘔
◇生姜皮:生姜外皮。辛、涼。
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
丁香
丁香:辛,溫。歸脾、胃、肺、腎經。
◆溫中降逆:胃寒嘔逆要藥
◆散寒止痛:脘腹冷痛
◆溫腎助陽:腎陽不足,陽痿、宮冷
◆注:畏郁金
◆附:母丁香(雞舌香):力緩
桂枝、肉桂
肉桂: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共同點:
◇來源同一植物:樟科 肉桂
◇溫經通脈、散寒止痛:寒凝血滯痛證
◆不同點:
◇肉桂:長溫里寒:腹痛,寒疝,陰疽
●補火助陽,命門火衰要藥:腎陽不足
●引火歸源:下元虛衰、虛陽上浮
●鼓舞氣血生長:久病體虛氣血不足
●注:畏赤石脂
◇桂枝:長散表寒:表寒證
●助陽化氣:痰飲、蓄水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