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單元 婦兒科病證
一、痛經
【病因病機】
痛經多由情志不調,郁怒傷肝,肝氣郁結,經血阻滯于胞宮;或經期受寒飲冷,坐臥濕地,冒雨涉水,寒濕客于胞宮;或脾胃素虛,或大病久病,氣血虛弱;或稟賦素虛,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以致沖任不足,胞脈失養而發。
【辨證】
主癥 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疼痛,歷時數小時,甚者2~3天。痛重者面色發自,出冷汗,全身無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尿頻、頭痛等癥狀。
兼見腹痛,多在經前或經期腹痛劇烈,拒按,經色紫紅或紫黑,夾有血塊,血下痛減,為實證。伴經前乳房脹痛,舌有瘀斑,脈細弦者,為氣滯血瘀;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月經量少,色紫黑有塊,苔白膩,脈沉緊者,為寒濕凝滯。
兼見經后小腹綿綿作痛,少腹柔軟喜按,月經色淡,量少,屬虛證。伴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無力,頭暈眼花,心悸,舌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弱者,為氣血不足;伴腰膝酸軟,夜寐不寧,頭暈耳鳴,目糊,舌紅少苔,脈細者,為肝腎不足。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行氣散寒,通經止痛。取足太陰經、任脈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中極 次髎
配穴 寒濕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沖;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加艾灸。
方義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經止痛。中極為任脈經穴,可通調沖任之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
某女,18歲,經期下腹部疼痛劇烈,經色紫黑,有血塊,經前伴乳房脹痛,舌有瘀斑,脈細弦。治療宜選取
A.三陰交、中極、次髎、太沖
B.三陰交、歸來、次髎、地機
C.三陰交、中極、次髎、內關
D.三陰交、氣海、太溪、肝俞
E.三陰交、氣海、脾俞、胃俞
『正確答案』A
(2)虛證
治法 調補氣血,溫養沖任。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足三里 氣海
配穴 氣血虧虛證者,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者加懸鐘。
操作 毫針補法,可用灸法。
方義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調理三經氣血,肝脾腎精血充盈,胞脈得養,沖任自調。足三里為陽明經之合穴,可補益氣血。氣海為任脈穴,暖下焦,溫養沖任。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子宮、皮質下、內分泌、交感、內生殖器、神門、肝、腎。每次選2~4穴,毫針刺,中等強度刺激,每次留針20~30分鐘。或用耳穴貼壓法,每3~5日更換1次。
(2)皮膚針法 選腰骶部督脈、膀胱經、夾脊穴,下腹部任脈、腎經、脾經。用皮膚針叩刺,至皮膚潮紅,每次10~15分鐘,隔日1次。
二、崩漏
【病因病機】
本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屬實者,或因素體陽盛,或感熱邪,或過食辛辣,或肝郁化火,熱傷沖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或經期產后,余血末盡,瘀血阻滯沖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屬虛者,或素體脾虛,或思慮過度,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統攝無權,沖任不固,而發崩漏;腎陽虧損,失于封藏,使沖任不固,或腎陰不足致虛火動血,而成崩漏。本病涉及沖任二脈及肝脾腎三臟,證候有虛有實。
【辨證】
1.實證
主癥 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血色紅。
兼見血色深紅,質黏稠,氣味臭穢,口干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血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黏膩,帶下量多,色黃臭穢,陰癢,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濕熱;血色正常,或帶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嘆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者,為氣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血色紫紅而黑,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減輕,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者,為血瘀。
2.虛證
主癥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
兼見血色淡質稀,面色萎黃,神疲體倦,少氣懶言,納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者,為脾虛;出血量多,淋漓不盡,色淡紅,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者,為腎陽虛;下血量少,色紅,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為腎陰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通調沖任,祛邪固經。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關元 公孫 三陰交 隱白
配穴 血熱者,加血海;濕熱者,加陰陵泉;氣郁者,加太沖;血瘀者,加地機。
操作 關元用平補平瀉法,其余穴位用毫針瀉法。
方義 關元為任脈穴,公孫通沖脈,兩者配合可通調沖任,固攝經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清瀉三陰經濕、熱、瘀之邪,又可疏肝理氣。隱白為脾經井穴,是治崩漏經驗穴。
某女,24歲,經血不止15天,下血量多,色紅,氣味臭穢,口干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療取穴是
A.關元、公孫、三陰交、行間、陰陵泉
B.關元、公孫、三陰交、隱白、太沖
C.關元、公孫、三陰交、隱白、血海
D.關元、公孫、三陰交、隱白、內庭
E.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然谷、太溪
『正確答案』C
(2)虛證
治法 調補沖任,益氣固經。取任脈、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氣!∪幗弧∽闳
配穴 脾氣虛者,加百會、脾俞、胃俞;腎陽虛者,加腎俞、命門;腎陰虛者,加然谷、太溪;盜汗者,加陰郄;失眠者,加神門。
操作 毫針補法,可用灸法。
方義 氣海益氣固本,調補沖任。三陰交健脾益氣,加強脾之統血作用。足三里補益氣血,使經血生化有源。
某女,36歲,經血淋漓不凈30天,血色淡,質稀薄,伴面色萎黃,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除氣海、三陰交、足三里外,應加取
A.腎俞、命門
B.然谷、太溪
C.百會、脾俞
D.隱白、血海
E.隱白、地機
『正確答案』C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腎、肝、脾。毫針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針法,左右兩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選氣海、關元、中極、腎俞、關元俞。用維生素B12或黃芪、當歸等注射液,每穴可注射藥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脈或膀胱經上尋找反應點,用三棱針挑破0.2~0.3cm長,0.1cm深,將白色纖維挑斷,每次選2~4個點,每月1次,連續挑治3次。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