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習負擔要適當,注意文理交替
一次學習的材料數量越大,學習后記住的百分率也就越小。或者說,學的內容越多,遺忘的百分率也就越高。為什么呢?因為一次學習的內容過多,容易引起大腦的過度疲勞,產生抑制,造成學習成績下降。一次學習的內容太多,要記的東西就多,不僅容易造成記憶困難,還會動搖記憶的信心。
因此,在每次給自己安排學習任務時,不要使負擔過重。
有的學生學習外語,不靠及時復習,只在考試之前搞突擊,集中背單詞、詞組、句型和課文,因為要記憶的知識量太多了,因此效果極差。有的學生學習起來,一坐就是一天,弄得頭昏腦漲,記憶的效果很差。
要想提高記憶的效率,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還要注意文理交替。
什么叫文理交替呢?就是不把內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學,而是將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錯安排。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一是學習內容相近,大腦皮層工作的部位也比較相近,長時間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腦細胞內物質的消耗和廢物的積累,因而提前產生疲勞。長時間學習內容相近的學科,造成學習上的單調刺激,就如同聽單調的下雨滴水聲或鐘表的“嘀嗒”聲一樣,容易引人發困,產生睡意,或者叫產生抑制,再堅持學習下去就困難了。二是由于將相近的科目和同類的材料放在一起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聯系也比較接近,產生重疊、交錯,因而引起回憶時的混淆和差錯。意義與寫法相近的名詞、意義相近的概念,都容易產生混淆就是這個道理。善于學習的學生,在安排學習內容時,很注意文理交替,以減少相互干擾。例如,學完語文看物理,做完數學看歷史等等。當然,在學習過程中,若穿插上文體活動,進行積極的休息,對記憶也是十分有利的。
(五)分散學習法mda.com
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要想把所學的內容記住,在學習的時間安排上,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種是集中學習法,就是在集中的時間內,不斷地反復地學習,直到記住為止。
另一種是分散學習法,就是把學習時間分隔成幾個階段,階段之間又有一定的間隔,然后,在這幾段時間內反復學習。
例如,背一篇古文,開始用點時間把古文翻譯一下,排除字詞障礙,然后開始背誦。根據經驗,計劃拿出1小時用來背誦,對這 1小時的安排又可以有兩種方法
一是采用集中學習法,就是在 1小時之內,不斷地反復地背;二是采用分散學習法,就是把背誦的時間分在幾次進行,如每天背20分鐘,在三天背完,總的背書時間還是1個小時。可是,隔一段時間檢查記憶的效果時,發現分散學習法的效果明顯優于集中學習法。
為什么分散學習法的效果好呢?現在有這樣的解釋:一個學習過程,如果相對地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那么,前面的學習活動會影響后面的學習活動,心理學上叫前攝抑制。例如,剛看完電影,立刻做功課,注意力常常難以集中,就是因為前面的活動雖然表面上結束了,但這個神經活動并沒有停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從而使后面的學習活動受到干擾。前面活動引起的興奮越強烈,對后面學習活動的干擾也越大。同樣,后面的學習活動也會影響到前面的活動,心理學稱之為倒攝抑制。例如,記外語單詞,本來已經記住了,如果接著又學了幾個意義相近的單詞,結果前面的單詞反倒忘了或記不清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本來想說一件事,還沒說完就被別人講的另一件事打斷了,等別人講完后再想說自己剛才想說的事時,卻一時想不起來。這是由于后面的活動產生的興奮,抑制了前面進行的活動所引起的。
這樣看來,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中間階段的學習活動,有可能受到前后兩個方面的干擾。而學習過程剛開始的階段,不受前面的干擾,學習最后階段不受后面的干擾。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開頭和結尾階段的學習效果好。不少學生一早起來,記外語單詞、背誦課文取得較好的效果,其原因,除了早晨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外,更重要的在于早晨是一天的開始,學習活動不受前面的干擾。也有的學生晚自習或睡覺前記憶外語單詞和背課文的效果好,這是因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覺,不再受其他活動的干擾。
分散學習法效果好的原因是增加了學習過程中干擾少的首尾階段,同時,由于每次學習時間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腦細胞的疲勞。
集中學習法效果差的原因,除了首尾少、干擾多以外,還在于連續集中學習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腦細胞疲勞,神經聯系產生差錯。
在采用分散學習法學習時,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的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的時間過短,又容易受到干擾。有的研究認為記憶同樣的材料,各次間隔為半小時,需要反復習學習11次,才能熟記;當各次間隔為2小時時,需要反復學習7.5次,才能熟記;當各次間隔為10小時時,只需反復學習5次就能熟記。
在學習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和本人特點,通過學習實踐,掌握好學習的間隔時間,根據遺忘先快后慢的特點,開始各次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以后則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難,則可以有較多的間隔次數,學習材料如果比較容易,內容又比較少,則間隔次數可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