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略選擇
第四節 國際化經營戰略(一)
企業國際化經營外部環境的特征
【內容導航】:
1.企業國際化經營外部環境的特征
【所屬章節】:
本知識點屬于《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科目第三章戰略選擇第四節國際化經營戰略的內容。
【知識點】:企業國際化經營外部環境的特征
企業國際化經營不同于一國國內企業,它處于國內、國外和國際3種變化莫測、錯綜復雜的環境之中。
與國內企業相比,企業國際化經營所面對的外部環境有3個顯著特征:一是外部環境的多樣性;二是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三是外部環境對內部環境的滲透。
上述外部環境的根本特征,意味著企業國際化經營對其外部環境條件的不可控程度,往往比一家純粹的國內公司要高得多。
跨國投資理論
【內容導航】:
1.壟斷優勢理論
2.區位理論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4.內部化理論
5.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所屬章節】:
本知識點屬于《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科目第三章戰略選擇第四節國際化經營戰略的內容。
【知識點】:跨國投資理論
1.壟斷優勢理論
海默首次提出壟斷優勢理論,后得到其導師金德爾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為最早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獨立的理論。
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市場不完全”與“壟斷優勢”。傳統的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認為,企業面對的海外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即市場參與者所面對的市場條件均等,且無任何因素阻礙正常的市場運作。
完全競爭市場所具備的條件是:
①有眾多的賣者與買者,其中任何人都無法影響某種商品市場價格的漲跌;
②所有企業供應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質的,相互間沒有差別;
③各種生產要素都在市場無障礙地自由流動;
④市場信息通暢,消費者、生產者和要素擁有者對市場狀況和可能發生的變動有充分的認識。
海默認為,對市場的這種描述是不正確的,“完全競爭”只是一種理論研究上的假定,現實中并不常見,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競爭市場,即受企業實力、壟斷產品差異等因素影響所形成的有阻礙和干預的市場。
海默認為,市場不完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商品市場不完全,即商品的特異化、商標、特殊的市場技能以及價格聯盟等;
②要素市場不完全,表現為獲得資本的難易程度不同以及技術水平差異等;
③規模經濟引起的市場不完全,即企業由于大幅度增加產量而獲得規模收益遞增;
④政府干預形成的市場不完全,如關稅、稅收、利率與匯率等政策。
海默認為,市場不完全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基礎,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不具備支配市場的力量,它們生產同樣的產品,同樣地獲得生產要素,因此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給企業帶來任何特別利益,而在市場不完全條件下,企業則有可能在國內獲得壟斷優勢,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生產并加以利用。
在此基礎上,海默認為當企業處在東道國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時,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是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備的壟斷優勢,這種壟斷優勢足以抵銷跨國競爭和國外經營所面對的種種不利而使企業處于有利地位。企業憑借其擁有的壟斷優勢排斥東道國企業的競爭,維持壟斷高價,導致不完全競爭和寡占的市場格局,這是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
2.區位理論
索思阿德提出區位理論,用以研究國內資源的區域配置問題。后來,艾薩德等用此理論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象。
企業擁有的優勢并不能單獨地說明為什么直接投資優于出口。企業擁有某些特殊優勢,可以不對外直接投資,而只是在本國生產,然后通過出口到第三國市場。因此,又必須引進有關東道國的區位因素。以便充分說明為什么一個企業會不辭辛勞,并承擔風險到國外去從事制造經營活動,許多區位要素則適合解釋這種情況:
(1)勞動成本。國際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性,可能導致實際工資成本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當技術已經標準化的時候,人們就可能把生產活動轉移到勞動投入的來源地。那些縱向一體化的企業把某些裝配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就屬于這類對外直接投資。國際企業實行世界范圍的制造和裝配政策,其目標就是要使總生產成本最小。
(2)市場購銷因素。東道國市場規模、市場增長、發展階段以及當地競爭程度等特征,會對直接投資的決策產生影響。尤其是在東道國有貿易壁壘的情況下,市場規模等因素明顯與利用生產和銷售的規模經濟有關。同樣,如果東道國的競爭劇烈,一張當地制造的標簽也許有助于推銷產品。
(3)貿易壁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存在,也會影響在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的選擇。即使東道國選用關稅等手段不是為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但是關稅手段仍可促使外國企業改變供應東道國市場的方法。
(4)政府政策。一般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會影響企業對風險的估計,并影響到他們選擇建立子公司的地點。同樣,有關購買當地企業、當地參股的比例和利潤匯回,也會影響外國企業選擇參與市場的方式。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該理論將產品生命周期劃分為創新、成熟和標準化三個階段,說明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業的區位選擇與海外生產及出口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的動態分析。該理論將世界各國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即創新國(一般是發達國家)、次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一般為發展中國家)。
(1)創新階段
創新階段,是指新產品開發與投產的最初階段。創新國企業憑借其雄厚的研究開發實力進行技術創新,開發出新產品并投入本國市場。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力量和人力資本,產品的技術密集度高,且由于生產技術不穩定、產量低,所以成本很高。生產主要集中在創新國,因為新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創新企業通過對新產品技術工藝的壟斷地位即可在國內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次發達國家偶爾的少量需求,創新企業通過出口即可滿足,因此這一階段無須到海外進行直接投資。
(2)成熟階段
成熟階段,是指新產品及其生產技術逐漸成熟的階段。隨著新產品生產和市場競爭的發展,市場出現了一系列變化:新產品的生產技術日趨成熟,開始大批量生產;產品的價值已為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次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所認識,國外需求強勁;需求價格彈性增大,企業開始關注降低生產成本;生產工藝和方法已成熟并擴散到國外,研發的重要性下降,產品由技術密集型逐漸轉向資本密集型。
與此同時,隨著創新國向次發達國家的出口不斷增加,進口國當地企業開始仿制生產,而進口國為了保護新成長的幼稚產業開始實施進口壁壘限制創新國產品輸入,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創新國的對外出口能力。因此,創新國企業開始到次發達國家投資建立海外子公司,直接在當地從事生產與銷售,以降低生產成本、沖破市場壁壘,占領當地市場。
(3)標準化階段
標準化階段,是指產品及其生產技術的定型化階段。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產品和生產達到了完全標準化,研發費用在生產成本中的比重降低,資本與非技術型熟練勞動力成本成為產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企業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創新國已完全失去壟斷優勢。于是,創新國企業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將標準化的生產工藝轉移到具有低成本比較優勢的欠發達國家,離岸生產并返銷母國市場和次發達國家市場。最后當該技術不再有利可圖時,創新國企業將其通過許可證方式轉讓。
可見,隨著產品及其生產技術的生命周期演進,比較優勢呈現出動態轉移的特點,國際貿易格局相應發生變動,各國的貿易地位也隨之發生變化,創新國由出口國變為進口國,而勞動成本低的欠發達國家最終則由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根據該理論,各國應當依據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決定生產區位選擇與貿易方向。
4.內部化理論
所謂內部化,是指把市場建立在企業內部的過程,即以內部市場取代原來固定的外部市場,企業內部的轉移價格起著潤滑內部市場的作用,使之與固定的外部市場同樣有效地發揮作用。
內部化理論從外部市場不完全與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關系來說明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該理論的出發點是市場不完全,認為市場不完全不僅在最終產品市場上存在,在中間產品市場上也同樣存在,這里的中間產品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外,更重要的是指專有技術、專利、管理及銷售技術等“知識中間產品”。這些與知識有關的中間產品由于市場不完全,存在定價困難,從而使交易成本增加,當交易成本過高時,企業就傾向于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開辟內部市場,將原本通過外部市場進行的交易轉化為內部所屬企業間的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
根據內部化理論,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形成內部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與協調分工,以避免外部市場不完全對其經營產生的影響。同時,在“知識產品”的研發與獲得越來越昂貴,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企業內部交易可以有效地防止技術迅速擴散,保護企業的知識財富。而且,在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的市場環境下,內部交易使企業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內部資金、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調撥,從而保證效益最優化。
5.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鄧寧在撰寫的《經濟活動的貿易區位與多國企業:一種折衷理論的探索》中提出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鄧寧認為,過去的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都只是從某個角度進行片面的解釋,未能綜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種折中理論將有關理論綜合起來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
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企業跨國經營是該企業具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三種優勢綜合作用的結果。
(1)所有權優勢。鄧寧認為,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必然具備所有權優勢,但具有這些優勢并不一定會導致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也就是說,所有權優勢只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企業僅僅具有所有權優勢,而不具備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時,國內生產出口銷售或許可也是企業實現其優勢的可行途徑。
(2)內部化優勢。指擁有所有權優勢的企業,為了避免外部市場不完全對企業利益的影響而將企業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的能力。內部交易比非股權交易更節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對于那些價值難以確定的技術和知識產品,而且內部化將交易活動的所有環節都納入企業統一管理,使企業的生產銷售和資源配置趨于穩定,企業的所有權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但鄧寧同樣認為,內部化優勢和所有權優勢一樣,也只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同時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企業也不一定選擇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因為它也可以在國內擴大生產規模再出口。
(3)區位優勢。指某一國外市場相對于企業母國市場在市場環境方面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有利程度,也就是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因素上具有的優勢條件。如果某一國外市場相對于企業母國市場在市場環境方面特別有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那么這一市場就會對企業的跨國經營產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鄧寧認為,在企業具有了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這兩個必要條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東道國具有區位優勢時,該企業就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企業的最佳選擇。
關注"566注冊會計師"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試題、內部資料等信息!
注冊會計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注冊會計師"
注冊會計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