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略選擇
第四節 國際化經營戰略(二)
企業國際化過程的連續模式理論
【內容導航】:
1.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
2.出口行為論
【所屬章節】:
本知識點屬于《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科目第三章戰略選擇第四節國際化經營戰略的內容。
【知識點】:企業國際化過程的連續模式理論
企業國際化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按照環境距離(這里的環境距離指一國與另一國在地理、文化、心理、經濟、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綜合差距)由近及遠的順序。在進入方式的選擇上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被稱為企業國際化過程的連續模式。主要理論包括國際化階段理論(UPPSALA模型)和出口行為論。
1.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UPPSALA模型)。
(1)UPPSALA模型的含義。
傳統企業國際化理論的代表——UPPSALA模型認為,企業國際化是一個逐漸積累知識、增加投資、緩慢發展的過程。該過程有以下兩個典型特點。
①企業在進入方式上,按照間接出口——直接出口——設立海外銷售分部——海外生產的順序進行。
②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中,按照鄰國市場——地理位置較遠市場的順序來進行。
UPPSALA學派認為,每一個國際化步驟都不能被視為相互獨立的階段,分析對象是國際化的連續全過程。企業國際化階段論實質是企業行為理論和企業成長理論。該學派認為,企業國際化的過程是企業漸進地獲得、認識和利用國際市場和經營知識的過程,強調“干中學”,的重要性。這一觀點提出后,得到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直至今天仍被許多研究作為理論基礎。
(2)UPPSALA模型的產生和發展。
1975年,約翰森(Johanson)和瓦倫(Vahlne)通過對瑞典四家制造企業調研后發現,這些企業的海外經營都遵循了偶爾出口活動——通過海外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銷售機構——海外生產這樣一個逐步升級的順序。為了更好地解釋和說明這一現象,約翰森和瓦倫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即UPPSALA模型。其基本假設是國外市場知識的缺乏是阻礙企業國際化的主要因素。
模型的關鍵變量包括市場知識、市場投入、投資決策和經營活動。該模型由市場知識開始,市場知識影響投資決策,投資決策又決定經營活動,經營活動在使企業獲得市場知識的同時,降低了可感知的市場風險,增加了對國外市場的投入。這是一個不斷獲取知識、降低風險、增加投入的循環往復過程。
(3)對UPPSALA模型的不同看法。
自20世紀80年來以來,UPPSALA模型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Millington等人認為,在國際化早期,企業由于缺乏經驗,其國際化也許會表現出緩慢而逐漸發展的特點。隨著企業國際化經驗的積累,在戰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礎上,戰略計劃系統就會發揮重大作用,因而使企業國際化完全有可能超越傳統理論提出的階段順序而發生跳躍。企業國際化在選擇目標市場時可能首先選擇那些發展潛力較大的國家而不必非要從周邊國家或環境距離較近的國家起步。
還有人認為,企業國際化階段理論對中小企業的解釋力比較強,但對于大型多元企業而言,由于它們的風險抵抗能力高,所以國際化的階段性漸進并不明顯。此外,該理論對“市場尋求型”的公司比較適用,而對“資源尋求型”、“效率尋求型”、“現成資產尋求型”的公司的適用性比較差。
2.出口行為論。
1977年,Bilkey和Tesar通過對423家中、小型制造企業的出口發展活動研究后認為,企業的出口活動可以根據管理者對海外市場的興趣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對出口毫無興趣、接受海外訂單、企業積極尋求出口的可能性、開始向鄰近國家出口、成為有經驗的出口商、努力開拓心理距離與地理位置較遠的出口市場。
與UPPSALA模型相同,出口行為論的主要概念也是“知識和經驗”,也就認為企業國際化經營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但是不同之處在于,出口行為論是通過大量的企業調研得到的統計結果,而不是純粹的邏輯演繹,因此與現實更接近,更具有操作性。出口行為論的缺點是只是企業出口階段的描述性分析,還不能解釋企業整個國際化經營的過程。
關注"566注冊會計師"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試題、內部資料等信息!
注冊會計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注冊會計師"
注冊會計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