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jié) 公司的財務會計
【練習題·單選題】甲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累計提取法定公積金余額5000萬元。2006年度稅后利潤為3000萬元,該公司當年應當提取的法定公積金數(shù)額是( )。
A.150萬元
B.200萬元
C.300萬元
D.500萬元
[答疑編號314040142]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公積金提取的規(guī)定。根據(jù)《公司法》的規(guī)定,法定公積金按照公司稅后利潤的10%提取,當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50%以上時可以不再提取。甲公司2006年利潤3000萬,按10%提取即300萬元,加上原累計的法定公積金5000萬元,提取后累計總額5300萬元,未超過注冊資本的50%。
【練習題·單選題】某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4800萬元。公司現(xiàn)有法定公積金1800萬元,任意公積金800萬元。公司擬轉(zhuǎn)增注冊資本,進行增資派股。以下的方案中,符合《公司法》規(guī)定的是( )。
A.將法定公積金1800萬元、任意公積金800萬元轉(zhuǎn)為公司資本
B.將法定公積金1200萬元、任意公積金600萬元轉(zhuǎn)為公司資本
C.將法定公積金800萬元、任意公積金400萬元轉(zhuǎn)為公司資本
D.將法定公積金600萬元、任意公積金200萬元轉(zhuǎn)為公司資本
[答疑編號314040143]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公積金用途。公司可以將公積金的一部分轉(zhuǎn)為資本,但用法定公積金轉(zhuǎn)增資本時,轉(zhuǎn)增后所留存的該項公積金不得少于轉(zhuǎn)增前公司注冊資本的25%。本題中,(1800-600)÷4800=25%。任意公積金的投資沒有法定的限額。
第七節(jié) 公司合并、分立、增資、減資
【練習題·多選題】公司合并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吸收合并;二是新設合并,其中吸收合并的類型包括( )。
A.以現(xiàn)金購買資產(chǎn)方式的吸收合并
B.以股權購買資產(chǎn)方式的吸收合并
C.以現(xiàn)金購買股權方式的吸收合并
D.以股權購買股權方式的吸收合并
[答疑編號314040144]
『正確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公司合并的類型。
【練習題·單選題】甲公司欠乙公司貨款100萬元、丙公司貨款50萬元。2009年9月,甲公司與丁公司達成意向,擬由丁公司兼并甲公司。乙公司原欠丁公司租金80萬元。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A.甲公司與丁公司合并后,丁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繼續(xù)存在
B.甲公司與丁公司合并后,丁公司可以向乙公司主張債務抵銷
C.甲公司與丁公司合并時,丙公司可以要求甲公司或丁公司提供履行債務的擔保
D.甲公司與丁公司合并時,應當分別由甲公司和丁公司的董事會作出合并決議
[答疑編號314040145]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公司的合并。公司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本題中“丁公司兼并甲公司”采用的是吸收合并的方式,被吸收的甲公司解散,而吸收者即丁公司依然存在。因此,選項A的說法正確。公司合并時,合并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并后存續(xù)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本題中,原來甲公司的債務由丁公司繼承,乙公司可以向丁公司主張原來對甲公司的債權100萬,因丁公司欠乙公司租金80萬,丁公司可以向乙公司主張債務抵銷。因此,選項B的說法正確。公司合并,應當通知債權人并公告。債權人可以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本案中,丙公司是甲公司的債權人,甲丁公司合并時,丙公司有權要求甲公司或丁公司提供履行債務的擔保。因此,選項C的說法正確。公司的合并、分立決議是股東會的職權,董事會無權作出。因此,選項D的說法錯誤。
【練習題·單選題】甲公司分立為乙丙兩公司,約定由乙公司承擔甲公司全部債務的清償責任,丙公司繼受甲公司全部債權。關于該協(xié)議的效力,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該協(xié)議僅對乙丙兩公司具有約束力,對甲公司的債權人并非當然有效
B.該協(xié)議無效,應當由乙丙兩公司對甲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C.該協(xié)議有效,甲公司的債權人只能請求乙公司對甲公司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
D.該協(xié)議效力待定,應當由甲公司的債權人選擇分立后的公司清償債務
[答疑編號314040146]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核點是公司分立前債務的承擔。公司分立前的債務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與債權人就債務清償達成的書面協(xié)議另有約定的除外。乙丙公司之間的約定對乙丙公司是有效的,但是不能當然的對債權人發(fā)生效力,除非債權人知情且同意。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