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很多同學提到大學所學的專業很偏,在職位填報過程中發現自己選擇的余地很小,但是又不敢報太冷門的職位,是不是應該報那些沒有專業要求限制的崗位是唯一的選擇呢?
首先,關于專業的問題,要進行一個辯證的一個看法和思考,所謂“冷門”,一定相對“熱門”而言,我們所謂的絕對的“冷門”,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職位需要和專業限制的,這個專業沒有任何一個職位滿足你,這肯定是不存在的,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是你對自己的職位信息表沒有進行通覽和了解。那么在過去收到的職位條查表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同學把空白的調查表發過來了,把自己的專業情況統統發來了,下面的職位意向也是空白的,說老師我不知道怎么填,請老師我參考,這樣等于實際上把自己的主動權選擇權交給了別人,事實上應該勇敢一點大膽一點,通覽一下職位表經過自己的情況自己選擇,不能把自己的選擇權交給老師或者是家長和其他人手中,這是一個客觀的情況,就是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會沒有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職位,肯定是有的只不過沒有用心去查找。
其次,我們建議大家不要走一個極端,都去報名那些沒有專業限制的專業,從2008年和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報情況分析,大部門的熱門職位都是一些沒有專業限制的職位,很多考生都填報這樣的職位,這樣就造成了職位填報的擁堵,如大家看到的是大報考熱門崗位,致使一下崗位,如:航空業等無人問津,導致比例嚴重失調。同樣的道理,你認為“熱門”那么大家也同樣會這么認為,勢必造成血拼的局面,所以建議大家在報考是不要走極端。
再次,應該怎樣避免這種風險,考生應該怎么填報自己適合的職位?究其根本,廣大考生應該先對自我進行全方位的定位,了解自身情況,對癥下藥。例如,清楚在一張紙上寫明自己的專業、學歷、特長、適應能力等等情況,看起來一目了然,根據所分析的情況,在填報職位的變數中找到一個基準點,在填報過程中,考生應該在不同時段的關注你所報考的職位變數,競爭比例怎么變化,有什么樣的趨向,對所填報的職位有一個規劃。
最后,提醒廣大考生,要審時度勢,不能盲從,更不能隨便報考。
案例二 :針對應屆生和在往屆生在報考中一些問題,作為應屆畢業生來考中央國家公務員的我有沒有優勢,我們大部分都是本科生,我的優勢在哪里?劣勢在哪里?我自己的報考的一些優勢?有一些社會在職的人員也報考中央國家公務員,那么這些考生反映有工作經驗年齡比較大,有的人已經33歲以上了,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機會了,如何把握好這些機會?有哪些優勢可以開發?我該怎么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填報?
首先,在報考之前要對自己進行全方位了解,針對自己的優劣勢進行分析。
其次,在職人員的劣勢,一是內在原因,年齡、心里和各種生活壓力都相對來說比較大;二是外在阻力,如工作,家庭等瑣碎事情占據了生活的全部。雙重因素導致在職人員信心受挫,備考失利。這里提醒在職人員要注意,不能只看到劣勢,應該看到自己優于剛畢業學生的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有很多職位是要求有相關幾層經驗的,有的甚至需要3年或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這就為社會在職人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平臺,取長補短,發揮所長。
再次,同樣針對應屆畢業生也要認識到自己優、劣勢。劣勢就在于工作經驗缺乏,優勢也應該很清楚,應屆畢業生由于馬上要面臨畢業,他們所擁有的知識都比較新、更新能力都比較強、適應能力強、應對變化的能力也比較活躍、精力和體力也正處于一個上升的階段,所以應屆畢業生應該充分的利用好這些優勢,打好這次戰役。
最后,分析優、劣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廣大考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