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
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的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是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之一。
二是意識活動是一個能動創造性過程。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由感性認識能動地上升到理性認識,從現象逐步深入到本質和規律。意識不 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還能夠追溯過去,預測未來。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在于能動地反映現實,更重要的在于能動地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轉化為現實。
三是意識對人體生理機能活動的控制。
2.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要用唯物的、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 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列寧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規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動的基礎,人們只有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認 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越深刻、越正確,就越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不顧規律和違背規律,只能把事情辦糟。其次,在尊重客觀規 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自然和社會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歷史發展的重要 動力,自覺能動性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所以我們要把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實踐是客觀規律性 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3.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根據上述原理,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如實反映客觀 規律(以及思維所固有的規律)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認識指導下,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才能實現人們設想的目的。其次,實踐 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人的意識是一種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實現,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必須通過物質的活動——實踐才能達到。意識通過實踐 反作用于物質的過程,也就是意識自身的“物化”過程。人的意識正是通過實踐而能動地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而能動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 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4.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是同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統一原理相關聯的問題。所謂社會歷史趨向屬于歷史決定論的內容,講的是社會歷史規律的決定作 用。主體選擇講的是歷史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和選擇性。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定了人們的活動要受客觀規律的制約,而規律作為一種必然趨勢是由多種可能性 構成的“可能性空間”,哪種可能性能夠實現,取決于主體的自覺選擇。主體選擇就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的方向、目標、方式的選 擇。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是主體選擇的客觀前提,主體的利益和需要是選擇的內在根據。主體的能動性就體現在選擇什么和怎樣選擇之中。選擇的方向、 目標和方式是否正確只能由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之所以強調社會歷史規律的客觀性,正是為了實現主體的正確選擇。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著層次 不等、大小不一的各種選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走過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之路以及當前正在走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這是既合乎 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又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內在需要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