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族”被視為80后的標簽。昨日一條“80后夫妻月入9000元,一年存9萬元”的帖子在微博上引起圍觀。隨著該80后夫妻“存錢大法”的公布,不少網友質疑這兩口子啃老、節省過度。(9月19日《長沙晚報》)
月入9000,年存90000的省錢故事在現實上演,其“存錢大法”必然成為一大看點。而其“省錢三大利器”引來吐槽卻不無道理:每月消費1000元,存8000元;單位福利好,公司提供免費午餐,并定期發毛巾、香皂、洗衣粉、衛生紙等生活用品;節省開支,買衣服基本在地攤或網購,每件不超過100元,若男方在外應酬女方則在家里做飯吃;去父母家蹭飯、蹭水果。
終究,網友眼中的“理財帝王”只是一個“啃老族”的典型案例,其存錢大法歸根結底是因為單位福利好、節省和啃老。曾有調查顯示,中國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現象,“吃老族”、“傍老族”比比皆是,有人坦言“我也不想‘啃老’,可經濟太困難了,工作實在太難找了”,有人說“父母愿意繼續給我錢,我無所謂”,最終構筑了當下中國獨有的“啃老一族”。啃老現象稱為一種社會常態,背后的代價是年青一代獨立自強能力的降低。
“老養小”的現實啃老現象應當得到遏制。父母不應習慣“被啃”,應該學會給孩子“斷奶”,培育具有獨立人格和自力更生的一代。溺愛式的縱容只會導致后患無窮,最終影響年青一代的終身發展。細數當下以80后和90后為代表的消費群體,談起花錢他們頭頭是道,說起存錢卻直搖頭,對理財投資更是一竅不通。從“啃吃啃穿”逐步升級為“啃房啃車”,可憐天下父母心,忙忙碌碌為孩子。
啃老存錢并不等于會理財,正確的理財觀并不是因為有單位福利和父母所以省錢,而是真正有良好的消費和理財習慣,學會節約,培養理財意識。只有摘掉“啃老族”的帽子的存錢,才是真正意義上正確的理財觀。誠然,“啃老族”的怪圈絕非一起孤立事件,緩解啃老難題是一道社會課題,需要社會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聯動合作。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并培養孩子的自強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養兒啃老”變成“養兒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