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選調生“重點培養”不與提拔必然掛鉤
選調生是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的優秀應屆畢業生的簡稱,他們將直接進入基層黨政部門工作,作為干部后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工作人員進行培養。
選調生工作可以追溯到1965年,“文革”期間中斷,上世紀80年代初重新開始。經過30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有關選調生的政策不斷完善,選調生工作逐漸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經常化軌道。其中重要的變化是,選調生工作不再是過去的“指定”選調、“戴帽”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到基層工作,不再與提拔必然掛鉤。同時,選調生是作為領導干部后備力量培養的公務員,因此,從錄用到管理,都注重與現行的黨政干部管理制度和《公務員法》相適應銜接。
作為全國最早開展選調生工作的省份之一,山東省從1980年起到2011年底,累計選調到基層工作的優秀大學畢業生26批1.3萬多人。
年紀輕、學歷高、成長快……作為干部后備人選,選調生在基層備受關注。基層如何進行管理幫帶?選調生應該怎樣調適心態,融入當地“官場”?
重慶市合川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朱顯貴說,選調生給基層帶去了一股清新的風氣,“他們既有激情,也有創意,只要能逐漸適應環境,一般都能有好的作為。”2007年之后,合川區接收的72名選調生中,外地人占60%以上,如今大多已學會說重慶方言。
而在巴南區,去年進行鄉鎮領導班子換屆,公開選拔了3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21名,選調生便占了11席。
老百姓只對能切實解決問題的人服氣
【鏡頭】
老家在河南農村的清華大學選調生張信陽,2009年碩士畢業后來到重慶市合川區,成為合陽城街道團委書記,同時兼任涼亭子社區黨委書記。放棄了高薪職位,孤身一人來到合川,張信陽堅定地打算扎根西部。“物質條件太好了,容易浮躁,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空間會更大,應該可以更有作為。”張信陽還有一兄一妹,都在父母身邊,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他的壓力。
“為了30年后無悔。”在張信陽看來,做選調生到基層工作可能會比較辛苦,“但試想30年后,各方面都發展起來,那時再提現在的豪情壯志,就沒機會實現了。趁年輕一定得拼一把!”
“既然同在基層工作,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其他公務員就沒有什么區別。”在合川區選調生張信陽看來,一些選調生在工作當中容易患上“身份癥”,把自己太當回事,這是不應該的。他有時還更羨慕村官,“在我的觀點里,鄉鎮和街道都不能算基層,如果能常年駐村,自己會學到更多,得到更多磨練。”
有位選調生說,在基層鍛煉,是一個“除躁氣、戒嬌氣、增才氣、聚人氣”的過程。而巴南區選調生李曉琴則總結道,在農村,什么職務、頭銜都是虛的,老百姓只對那些能切實解決問題的人服氣。她說自己和村委會主任差距還很遠,2500多名村民,主任可以叫出一半以上人的名字,而她現在才叫得出不到百人。
張信陽在社區里辦成一件“大事”,這讓他獲得了領導的肯定,也得到了居民的支持。社區一居民樓背后有塊私人老板占的苗圃,一到夏天垃圾多、污水多、蚊蟲多,8年都未得到清理,群眾怨言很大。張信陽找到街道負責部門,得到的回應是“困難較多”,后來他直接向上級領導反映情況,街道相關部門開始全力配合。最終,“老大難”問題得以徹底解決,群眾為此還送來錦旗感謝。
巴南區選調生黃奔認為,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其他干部相比,能力各有所長,比如做群眾工作方面,老同志的經驗更豐富,大學生村官長期在村里,對一個村的情況了解更清楚,而選調生的優勢除了知識學歷外,還可以在基層與上級之間發揮協調銜接作用,“上級領導比較重視選調生匯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