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的鏗鏘話語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面向未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鮮明宣示。
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開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嶄新道路,書寫了一個民族追趕時代潮流、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傳奇。
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歷史昭示未來。唯有堅持改革開放,國家發展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黨和人民才能在滾滾時代潮流中大有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枝繁葉茂、生機無限。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就是要破除一切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是打開國門,“引進來、走出去”,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發展壯大自己,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是“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推動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使國家日益強盛,讓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幸福。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標志著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理論與實踐的重大飛躍。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仍保持較快發展,“中國奇跡”“中國經驗”日益引起世界關注,我們完全有理由為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但我們更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等現象仍亟待解決,就業、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民生保障還需繼續完善提高。經濟社會雙重轉型的壓力、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矛盾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我們用智慧和勇氣去破解。解決這些問題,唯有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當年鄧小平同志的告誡言猶在耳;“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振聾發聵。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和改革發展穩定繁重任務,如期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時間緊迫,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才大有希望。
強國,唯有改革開放,興邦,唯有真抓實干。只要我們繼承和發揚改革先行者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狀態,永葆改革開放的勇氣、開拓創新的銳氣、攻堅克難的志氣、奮發有為的朝氣,同心協力攻堅克難,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就一定能再創改革開放、科學發展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