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首先,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其次,就我國來說,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最后,發展生產力,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條件。
8、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判斷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共同特征:企業的自主經營,資源配置的市場性,經濟活動的開放性,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管理的法制性,宏觀調控的間接性,市場競爭的平等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觀調控上,能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手段的長處。
(4)在政治制度上,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政權是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與指導方針
十五屆四中全會指出了2010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適應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
十五屆四中全會同時指出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的指導方針:“(1)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3)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4)建立現代企業制度;(5)推動企業科技進步;(6)全面加強企業管理;(7)建立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