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循環
資本是在不斷循環中實現價值增殖,而能夠發生價值增殖的資本只有產業資本。產業資本的運動表現為生產到流通,從流通到生產的不斷的轉換過程,在這個不斷的轉換過程中,它采取循環的形式,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在運動中實現價值增殖的循環過程。
產業資本:指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經營的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即投在工業、農業、礦產業、建筑業、運輸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從產業資本運動的全過程看,它具有購買、生產、銷售等三個不同的環節或階段。產業資本循環用公式表示: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購買階段
在這個階段,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商品,是一般的確良商品流通行為,但由于資本世紀 家購買了勞動力這個特殊的商品,這就意味著資本家掌握了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能力,所以這一階段的貨幣 以貨幣形式存在的確良預付的貨幣資本,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則是實物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這個階段的貨幣不僅執行一般貨幣的職能(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還執行資本的職能,因為這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生產過程)有 內在的聯系,這里購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包含著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可能,在這個階段上,貨幣資本的職能就是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準備好前提條件。
2.第二階段:生產階段
生產階段是整個資本循環具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在另外兩個階段資本只是改變它的形式,不會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只有在生龍活虎產階段,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被消費了,才生產出剩余價值。在這個階段,勞動力不從心和平共處生產品稅資料發揮著一般生產要素的作用,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生產都需要的要素,它本身不是生產資本,只是因為 生產出剩余價值,才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
3.第三階段:售賣階段
從形式上看,這只是一般商品流通行為,商品的價值量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是價值形態發生了變化,即從商品形態轉變為貨幣形態,但它為 何成為資本循環的一個特殊階段?因為這里的商品是生產過程的產物,它不僅包含預付資本的價值,而且還包含剩余價值,正因為這樣式,決定了商品不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資本,也決定了這個階段不僅是商品的價值形態變化過程,而且是資本和剩余的實現過程。這是一個重要階段,是商品致命的飛躍,“驚險的跳躍”,因為商品能否賣出去,關系到生產能否進行的問題。如果商品賣不出去,資金無法收回;賣的速度快的話,就可以擴大再生產,速度慢,就要縮小規模。
簡單地說,資本從貨幣形態出發,經過一定的運動,又回到貨幣形態的循環過程,就叫產業資本的循環。總結上面,可以看到三個階段的關系:A、三個階段是互相依賴,密切聯系的,資本循環要順利進行,必須不停地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階段。B、資本循環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生產決定流通,生產過程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而流通過程則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生產作準備。另外,也實現包含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C、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并不 是三種不同的獨立的資本,而是同一產業資本在運動過程中所采取的三種不同的形式。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種形態
產業資本只有在職不斷的運動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價值,因此,產業資本的循環是不停、周而復始地進行地,所以資本循環是無止境的,資本循環的公式:
1.貨幣資本的循環:
從貨幣資本開始,經過三個階段,使貨幣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并發生了增殖。公式:
特點:(1)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但終點是已經增殖的貨幣,明顯地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就是取得更多的貨幣,這一循環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征,所以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務資本循環的一般形態。(2)由于生產過程處在兩個流通過程之間,造成了一種假象,好象價值增殖是在流通中產生的,貨幣資本自身表現為能夠產生出貨幣,歪曲了資本主義生產品稅
2.生產資本的循環:
從生產資本開始,經過生產、售賣、購買,最后又回到新的生產過程。公式:
和貨幣資本循環比較的區別:
(1)循環過程的媒介不同,前者生產過程充當媒介,而后者資本的總流通過程充當媒介;
(2)總流通的結果和再生產的關系不同,前者與再生產不發生直接的聯系,而后者明顯地包含再生產,如果剩余價值全部消費,則是簡單再生產,如果剩余價值全部或部分轉化為資本的再生產,則是擴大再生產。
其特征:
(1)明顯表明了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
(2)這一循環中流通過程成為轉瞬而逝的過程,表明了剩余價值是在生產中產生的,扭轉了解貨幣資本循環過程中造成的假象。
(3)由于這一循環是從生產資本出發,又回到生產資本,又造成了錯覺,生產不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3.商品資本的循環:
從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商品開始,經過售賣、購買、生產,以包含著更多剩余價值的商品為終點,公式:
特點:(1)起點的價值是已經是增殖了的資本價值,它包含著預付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要使價值實現,必須是商品全部賣出去。(2)前兩個階段是流通過程,最后是生產過程,流通占重要地位,一開始如果商品不被消費,就會影響循環的正常進行,造成了一種假象,好象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進行生產。
總結: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雖然都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但每一種形式都表現了它的特點和片面性,所以,不能只看一種形式,而要全面考察,把在種循環形式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全面了解資本主義運動的特征。
(三)產業資本的循環是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例:辦企業,廠房、設備已提供,采購原材料全部生產好后再去銷售,能否行?也就是說假定資本全部只采取一種形式,即首先采取貨幣資本形式,通過購買A和Pm,后采取生產的形式,通過生產階段后,最后采取商品資本的形式,通過售賣階段轉化為貨幣資本。
產業資本家為了不斷地獲取更多的m,就不能中斷生產和流通過程,這樣就把K按一定的比例分為貨幣K、生產K、商品K三種形式。這三種K形式都必須連續不斷地進行循環運動,要保持K運動的連續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空間上并存:資本家的全部K,要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個部分。分配在空間上,同時并存的三種職能形式上。這樣,才不會出現生產和流通過程交替出現的情況。如何分配呢?取決于企業生產的性質。C:V,技術水平,購銷狀況,運輸條件市場狀況。
2.時間上繼起:每一部分的K都必須要按順序,連續不斷地通過三個階段,在這過程中,不斷地轉換K的職能形式,并且各自以自己為起點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如果K的任何一個階段發生了停滯,其它兩部分就不能同時并存。
由此可見,產業K循環不僅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而且是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要實現循環連續進行的條件,是上過空間上并存性和時間上繼起性的辯證統一。
通過對產業K的分析,對K就可下更深的定義:即K是在不斷運動中帶來m的價值,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K家剝削工人的關系。《資本論》第1卷最后一章揭示了資本的本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什么說資本是一種運動而不是靜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