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和 醫療保健服務需求
一、群眾上學難、上學貴的表現及其原因
之所以出現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基 本矛盾,是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說, 首先,投入不足;其次,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再次,各種亂收費、高收費現象屢禁不止。
此外,高校實行收費制度后,對于工薪家庭特別是農村一般家庭來說,每年數千元的學費,加上住 宿費、生活費等,供養一個大學生十分不易。
解決好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必須正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通過改革和發展的辦法積極予以 解決。
二、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十一五”時期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是,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 教育質量,保持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區域發展趨于協調,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 展。二是以中西部農村地區為重點,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 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三是分 區規劃、分類指導,堅持新增教育經費和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和民 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四是認真解決人民群眾關 心的教育問題,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公平。五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現 代教師管理制度,改進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六是深化教育管理體制、學校管理體制和教學改革,提髙 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實現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必須重點完成好三大任務:一是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二是大力 發展職業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三、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問題高度重視。200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進行第 34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同志強調,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 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 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確保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1.抓緊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特別是困擾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期性困難和深層次矛盾。
2.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體制,建立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 長效機制。同時,繼續拓寬籌資渠道,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 助教育。
3.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發展教育作為戰略任務,擺上重要議 事日程,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4.必須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進一步培 養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切實幫助教師特別是農村基層教師解決 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
四、落實好中央在教育方面的惠民政策
近年來,中央在教育問題上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比如,西部地區“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劃,是國家有關部 門經國務院批準制定的旨在解決西部“兩基”問題的計劃。
又比如,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 “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將農村義 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 機制。
為了促進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中央將采取兩項重大措施:
第一,從2007年新學年開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 金、助學金制度,為此中央財政支出將由上年18億元增加到95億元,2008年將安排200億元,地方財 政也要相應增加支出;同時,進一步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使困難家庭的學生能夠上得起大學、接受 職業教育。
第二,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建立相應的制度。這個具有示范性的舉措, 就是要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就是要培養大批優秀的 教師;就是要提倡教育家辦學,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
上述政策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廣泛好評。農村義務教育是最大的公共事業。農村義務教育在我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五、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表現及其原因
當前,醫療衛生服務面臨的主要矛盾是:醫療資源供給不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 的矛盾,其表現就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具體是:
第一,群眾“看病難”。老百姓所說的“看病難”,主要是指“兩頭難”:到大城市大醫院看病難;在偏 遠農村地區看病難。
第二,群眾“看病貴”。白劍峰、王淑軍、徐鵬飛在《站在全局看醫改——剖析“看病難、看病貴”》的 文章中認為,我國醫藥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比例過高。
第三,醫療保險覆蓋面小。我國醫療保險發展緩慢。目前,醫療保險覆蓋的城鎮職工數為1.4億 人,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低保人員、農民工以及少年兒童等群體基本沒有參加,看病主要靠自己 掏腰包。有醫療保障的職工,自費部分也比較高。
第四,醫患關系不和諧。醫患關系緊張,醫生與患者之間缺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誠溝通、密 切配合的關系,醫療糾紛不斷增多,是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
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是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需要。共享改革成果,從實質 上說,就是要對現有的財政支出結構進行適當而必要的調整,加大加速對公益事業、社會保障體系和 文化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真正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人民群眾。讓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使人民 群眾更方便地看病,正是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一個基本的要求。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進行第35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 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 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的重要目標。建立覆蓋城鄉居 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就是人人能夠得到、體現社會公平、政府和群眾都能夠負擔的基本衛生保健 服務。
當前,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必須加快發展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近 年來,我國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在農村和城市社區,優先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 服務,使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的目標越來越近。從一定意義上說,當前我國存在的群眾看病難、看 病貴的癥結,是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太弱。我們要進一步采取措施,把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 服務搞得更好。
七、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涉及許多政策。要積極推進衛生保健制度創新,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 本衛生保健制度;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不同形式的醫療保險制度,包括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 合作醫療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市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公立 醫院管理制度。要理順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體制,要轉變政府衛生管理職能,重點加強衛生監管、公共 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職能;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改變衛生行政管理職能分散、效率偏低 等問題;對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屬地化全行業監管,維護公共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發揮行業協會、 專業團體在衛生事業管理中的作用。要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增加對衛生事業的經費投入,調整財政支 出結構,加大政府對衛生投入的責任,建立穩定的財政經費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優化衛生投入結構, 確定保障重點,落實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社區衛生、農村衛生和醫療保障補助經費;加大轉移支付力 度,加強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差 距,等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