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市場主體 |
第 4 頁:市場機制 |
第 7 頁:市場競爭 |
第 11 頁:收入分配 |
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又稱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它是以價格為核心的各種市場內在功能的總稱。市場機制是通過市場供求優化配置資源和協調主體利益的機理,是經濟規律在市場經濟中的實現形式。
一、需求及其決定
(一)需求
需求是指消費者有支付能力并能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欲望(在經濟學中)。需求量是消費者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對某種產品愿意購買并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倘若只有購買的愿望而沒有購買的能力,或者只有購買的能,而沒有購買的愿望,都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在市場上發生購買的行為。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市場需求不高主要受制于購買能力,那么,進入小康社會以后,我國市場需求不旺主要受制于購泛愿望。因此,購買愿望是需求的必要條件,購買能力也是需求的必要條件。
(二)需求彈性
1.需求彈性的定義
當需求的各種決定因素發生變動時,相應的需求量是正向變動還是反向變動,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于還是小于決定因素的變動幅度稱為需求彈性。
2.廣泛應用的三種需求彈性
需求收入彈性給生產者的一個啟示是。由于人們的收入總是逐步提高的,要搶先發展生產需求收
入彈性大的產品。
根據需求收入彈性的正負及其大小,可將消費品分為:
①正常品。需求收入彈性為正,稱為正常品。一般來說,隨著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會相應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的,稱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或等于收入增加幅度的,稱為必需品。
②劣等品。需求收入彈性為負,稱作劣等品。有些低檔消費品的需求量,也許隨著收入的增加反而減少。這里的劣等品,是按照需求收入彈性劃分的,并不意味著它是假冒偽劣產品。
(3)需求交叉彈性。需求交叉彈性是指有關產品自身價格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某種產品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即一種產品需求量的變化率與有關產品自身價格變化率之比。即:
根據需求交叉彈性的正負,可以將消費品分為:
① 替代品。當兩種消費品可以互相替代時,需求交叉彈性必為正值。
② ②互補品。當兩種消費品必須配合使用時,需求交叉彈性必為負值。需求交叉彈性告訴我們,市場交易必須眼觀四路,耳昕八方:消費者不要只考察所需消費品的價格,也要考慮有關消費品替代品的價格;生產者不僅要研究自己產品如何定價,也要琢磨有關替代品或互補品如何定價。
(三)需求的決定因素
需求的決定因素很多,包括商品的功能、消費者的偏好、商品價格、消費者的收入狀況、各種相關商品的價格變動以及廣告宣傳、消費信貸、利息率等。其中家庭收入的多少,是決定需求的首要因素。
二、供給及其決定
(一)生產與供給
1.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指企業為生產所投入的各種經濟資源。生產要素一般包括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四種。這四種要素是任何生產都不可缺少的,但在不同的經濟社會其重要性有所不同。在農業社會,核心要素是土地;在工業社會,核心要素是資本;在知識社會,核心要素則是智力。傳統經濟學將科學技術作為外在條件,不列入生產要素。其實,除自然資源外,資本、勞動、企業家都存在技術水平問題。在現代生產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決定性因素,因此,現代經濟學日益將科學技術作為內生變量,列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2.生產量與供給量
在生產的基礎上可以形成供給。供給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企業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對某種產品愿意銷售并能夠銷售的數量。如果沒有產品可供銷售,自然談不上供給,但是,如果由于價格不合意,企業不愿意出售,即使有產品也不能在市場上形成有效的供給,可見,生產并不等于供給。然而,從長期來看,生產畢竟是為了銷售,生產量與供給量理應基本保持一致。
(二)供給彈性
與需求彈性一樣,供給也有彈性,經常使用的供給彈性有:
1.供給價格彈性
供給價格彈性是指一種產品自身價格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供給量的變動幅度,即供給量的變化率與自身價格變化率之比。
從企業角度短期來看,由于供給量的變動方向與自身價格變動的方向相同,所以供給價格彈性為正值。但從長期來看,由于市場變化、資源開發、技術進步等原因。供給價格彈性可能為正,可能為零,也可能為負。
2.生產彈性
生產彈性是指總投入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總產出的變動幅度,即總產出的變化率與總投入的變化率之比。
根據生產彈性大于、等于還是小于1,可將經濟規模的報酬分為遞增、不變、遞減三個階段。企業規模不應停留在遞增階段,更不要進入遞減階段,這是當代企業兼并的重要依據。
3.利潤彈性
利潤彈性是指產銷量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利潤的變動幅度,即利潤的變化率與產銷量的變化率之比。
在一定時期內,如糶市場價格和技術水平不變,則利潤彈性可以簡化為毛利潤(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與純利潤之比。這就是說,利潤彈性的大小取決于固定資產,固定成本越大,利潤彈性也越大,即當生產增長速度加快時,利潤增長更快;反之,當生產增長速度下降時,利潤下降也更快。我國的企業,特別是老的國有企業。固定資產多,負債利息多,固定成本大,這是形成速度效益型經濟的重要原因。
(三)供給的決定因素
1.利潤最大化
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利潤是市場優勝劣汰的信號;企業利潤越大,表示市場越需要這個企業,這個企業也才有條件更好地從事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為社會多做貢獻。否則,作為市場替代物的企業,反而會被市場所替代,只能淘汰。企業利潤是企業總收益與企業總成本的差額,因此,供給的決定因素也需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剖析:總收益是產品價格與產品數量的乘積。取決于市場結構、研究
開發、產品質量、銷售策略、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因素。當總成本一定時,力求收益最大。總成本是要素價格與要素數量的乘積,取決于要素質量、技術水平、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管理創新等一系列因素。
當總收益一定時,力求總成本最小。
2.財務分析
通過企業會計財務報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析一個企業的總收益、總成本和利潤狀況。企業由資產、負債和剩余權益(所有者權益)所組成,這些要素通過企業的經營活動得到增減。財務分析既是一種服務活動,又是一個信息系統。當經營活動影響上述企業要素時,財務分析就要加以確認和計量,并將有關信息報告給企業管理機構以及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團體和個人。
3.經濟分析
財務分析是從企業角度分析的實有收支狀況,而經濟分析是從社會角度分析的應有收支,兩者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