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
第 3 頁: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 |
第 4 頁: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 |
第 5 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
第四節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的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上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基本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靠實事求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為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也為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指明了方向。這次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始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次會議,標志著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顯示了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堅強決心。
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會議的議程是: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改選和增選了中央主要領導成員。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內容主要有:
(1)科學地分析了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指導思想的正確與錯誤,及錯誤產生的主要因素與社會原因。
(2)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
(3)肯定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的前進方向,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經濟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量力而行,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狀況,有利于生產的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須建設具有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黨等。
黨的十一詹六中全會的意義是: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
三、中共十二大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黨的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開幕詞中強調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十二大提出的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會提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提出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大會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因此,在促進經濟建設全面高漲的同時,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這些任務的提出,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要求,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黨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綱領,是黨的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會。
大會通過了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選舉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鄧小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十二大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向全國,農業生產終于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改革的成功,為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
《決定》在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是,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點,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決定》指出,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充分重視經濟杠桿的作用;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以及加強黨的領導,以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決定》精神指導下,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多種經濟成分得到發展;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改革計劃體制,使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和方式有所調整。同時,在財政、稅收、價格、金融、商業、勞動工資、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也都開始進行改革。城市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四、中共十三大與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基本依據。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是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從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都屬于這個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這條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簡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是各項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離開了它,就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重大貢獻。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設想,大會還確定了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大會還提出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
大會還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辟的新道路的歷史經驗作了初步概括,并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方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一系列科學理論作了歸納,從而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
五、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
1989年6月23日,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并通過了李鵬代表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趙紫陽同志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等職務。全會對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進行了調整:選舉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會旗幟鮮明地指出:“要繼續堅決執行黨的十三大確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必須毫不動搖、始終一貫地加以堅持;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必須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絕不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
六、中共十四大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上蘇聯東歐發生了劇變。黨和國家的發展處于又一個關鍵時期。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了重要談話。這些談話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談話的主要觀點為:
(1)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2)“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4)“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
(5)“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6)要相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它為黨的十四大的召開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論準備。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同志作了《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大會通過了《關于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于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和《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
大會作出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大會指出: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大會通過的黨章修正案,寫入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二是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會要求,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進行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