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看,中央對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要求是:東部地區要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社會 發展切實轉人科學發展軌道;率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率先改革開放,努力創造有利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環境;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切 實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近年來,在國家積極支持和推動下,東部地區瞄準國際先進水平,著力克服薄弱環節,繼續保持率 先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實力和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并在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方面發揮了重 要作用。主要表現在:
(1)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2)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3)進一步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
根據國家部署,下一步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繼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繼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及陳舊落后生產能力,不斷增 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3)努力培育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
(4)繼續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要加快調整進出口結構,改善對外貿易環境,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穩定出口。要繼續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
八、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長期堅持的基 本方針,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以下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放寬市場準入,公 平待遇;二是改善金融服務,加大財稅支持;三是發展社會中介服務,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四是維護非 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五是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六是改進政府監管;七是加強對發展非 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九、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東部地 區率先發展和世紀之交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又于2003年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 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指出,要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人貫 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體制 創新和機制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經濟和社會 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目標是:經過十到十五年的努力,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 興。將東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國家重 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以及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開放 促進調整改造;二是堅持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正確發揮政府作用;三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 揮比較優勢;四是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五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給予必要扶持;六是堅 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
在中央有關政策的推動下,振興東北地區的各項工作全面展開,老工業基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 活力,突出表現在:一是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加強;二是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重大技 術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四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棚戶區改造邁出重要步伐;五是基礎設施條件進 一步改善;六是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下一步加快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是:一是繼續促進東北地區現代農業建設;二 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三是繼續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繼續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五是繼 續深化改革開放;六是加快研究起草新的促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政策措施。
十、走中國特色衣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以保障農 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人、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 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 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 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 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 產業體系。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
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 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第三,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巳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 特征;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因此,必須把保障農產 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 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 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在具體工作中,要從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本建設尤其是農田水利建設,發展農用工業尤其是農機 工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 文化科技素質,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等方面,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