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3年1月起,南京全市取消公費醫療制度,全市將有20萬左右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全部參加職工醫保,實現全市機關事業人員和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一制度政策、統一參保繳費、統一繳費比例、統一待遇標準、統一經辦流程、統一醫療服務。而今年年初,北京市已取消公費醫療,市屬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約22萬人并入職工醫保。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共有24個省市已取消公費醫療。
【解析】
“公費醫療”制度建立于1952年,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它與勞保、醫療并列,成為城市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由于其保障全面,報銷比例高,的確為特定群體提供了很好的健康保障。但是它的核心在于由財政全盤買單,里面的每一分錢都需要公共財政來為其支付。公費醫療的覆蓋人群小病大看、不看白不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浪費和過度診療等弊端,甚至成為醫療保障體系中最為沉重的負擔。
首先,與經濟發展可以選擇“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路徑不同,醫療保障必須優先確保其公平和公正性,而絕無道理讓一部分人先保障起來,更不能置更廣大公眾的基本醫療需求于不顧。從這個意義上說,取消公費醫療,無疑是醫保政策向公平這一基本屬性的回歸。只有當公共財政的醫療投入不被過多耗費在小部分人的“好處”上時,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障水平和覆蓋面才有了全面提高的可能,醫療保障“蛋糕”也才有望做大。
其次,實行公費醫療納入職工醫保之后,干部職工一律平等,同樣接受醫療報銷程序的嚴格審核,公費醫療長期“吃空餉”和“跑冒滴漏”的浪費現象就會得到遏止,公務員這個職業的特權色彩才會消除。
再次,我們還需看到的是,實現醫保公平并不是要一味地拉低公職人員的醫療待遇,而是要將其恢復到適當的位置,要把全體社會成員的保障水平提上去。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能夠公平分配蛋糕,恐怕是當下大多數國民最真切的“夢想”。
最后,以公務員為代表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所享受的特權福利遠不止公費醫療一項。公務員生老病死,都有福利政策保障,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金可以享受高薪退休待遇。對其他行業來說,不但公費醫療是天方夜譚,基本醫保沒有兌現的單位也不少見。由此可見,公務員取消公費醫療的步伐還可再快些,改革涉及的范圍還可以逐步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