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深刻反映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發展歷程。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黨的十七大把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標志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科學概括。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深入領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創新服務手段,努力實現好、保障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這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更趨復雜、更加多元化,許多人的價值觀念處于迷茫狀態。面對這種思想狀況,只有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主陣地,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責任,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價值、鞏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這是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民生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是整個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越來越豐富,文化需求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也日益顯現。只有將保障文化民生、實現文化權利、促進文化公平作為重要的社會政策,加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確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參與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機會,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領域的公平正義。
這是夯實國家文化發展基礎的迫切需要。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關系國家整體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但是,從現實情況看,文化建設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薄弱環節也在基層。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比,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相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只有繼續堅持以立為本、重在建設、注重積累、穩中求進,持之以恒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牢牢夯實文化發展的基礎,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
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經成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和主要內容。要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為全社會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當前,廣大城鄉居民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與基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已對政府管理文化的傳統手段和方式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在新的時代要求面前,只有通過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政府主導下,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才能適應迅速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