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不會布置,找“網店裝修師”;商品需要展示,有“網絡麻豆”“網店攝影師”;老外也想淘寶,專業買家網站幫忙掃除支付和物流障礙……就連習慣了線下銷售的傳統企業整體搬至線上也沒關系,網店“保姆”團隊能為你全權代管。
最近,一份關于800萬淘寶個體賣家的“網商圖譜”揭開了“誰在開網店”的面紗:七成人兼職開店,從白領、學生、待業青年到家庭主婦、農民、退休老人。當不會打字的人也通過互聯網做起了生意,與網絡相關的服務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壯大。
網購催生新職業:裝修不用錘鋸 代買也可賺錢
寄身虛擬的互聯網空間中,一個個看似尋常的網店頁面,事實上暗含種種門道,因為它們就是構成用戶體驗的第一道“門臉兒”。賣服飾或是賣食品,主色調選擇是否恰當?促銷圖標設置是否清晰醒目?店內“寶貝”的分類篩選架構是否方便實用……作為一名職業“網店裝修師”,每一個熬夜修改模板的晚上,武漢小伙兒劉佳(化名)腦子里琢磨的都是這些事兒。
學過幾年編程的劉佳是他所在的“裝修師”團隊的核心成員。“一般是三四人合作,會編程是必須的,此外整體視覺設計等能力也必不可少。”劉佳說,“網店裝修師”往往是協同作戰,制成網店模板銷售獲益后大家再分成,“好的團隊年收入能達到100萬元以上。”
記者在淘寶網上看到,僅是店鋪裝修模板就已超過10萬個,此外還有店鋪裝修的各種零散道具。簡易的模板通常幾十元至兩百元,中高檔的模板往往標價五六百元甚至千元以上。一款售價518元的女裝網店模板,已經售出687份,也就是說,僅是這套模板的銷售額就達到35萬元。
“不過模板銷售并不是一錘子買賣。后續上貨、小修小改都可以要求裝修師提供服務。”一家日用百貨網店店主余亮說。據了解,目前僅是入駐淘寶平臺的“網店裝修師”就已達數千人。
店鋪上線解決了,店里的“寶貝”還得展示。網購需要拍攝大量實物,把摸不著的商品全方位展示給消費者,這催生了網絡“麻豆”。
大學畢業不久的杭州女生謝婷婷沒有像同班同學一樣,擠進事業單位或是考入銀行,而是把大學兼職做的“網店麻豆”當做了主業。記者聯系上她時,她剛剛結束了一天“從早上10點拍到晚上10點”的工作。這一天,她在拍攝中換了200套服裝。
“普通的平面模特拍照更注重照片不同的主題、系列,但網店麻豆是以件計費。八九月份是拍攝旺季,一天常常會拍200多套服裝。”她說。
為了讓網絡“麻豆”有集中的展示平臺,同時方便賣家挑選合適的“麻豆”,淘寶網開設了“淘女郎”頻道,謝婷婷在3萬多名“淘女郎”中已經小有名氣。
“‘麻豆’總體來說還是走量,網店太多了,找你拍照的會有各種店,可能前一個小時還穿著十幾歲的學院風賣萌,接著就要演繹四五十歲穿著皮草的華貴。”謝婷婷說。
一些“淘女郎”告訴記者,和傳統的平面模特、走秀模特不同,網店“麻豆”普遍身高稍低,1.65米左右的居多,因為網店產品面對的是廣大普通消費者,所以網拍更注重對產品的展示而非模特本身。不少“麻豆”是由在校大學生、白領兼職擔任,報酬以件計費,一些口碑不錯的“淘女郎”,單張照片價格在80元至100元左右,旺季時雖然辛苦但收入也頗豐。
隨著網購群體不斷擴大,日趨多元的需求也開始催生成規模的職業買手。除了“全球購”之類的海外代購平臺幫助中國人采購國外商品,越來越多在淘寶購物的外國人由于存在支付手段、物流收貨等障礙,催生出成規模的買家團體,進而產生了一批專業“代淘”網站。
北京的原創女裝設計店店主王欣最近頻繁遇到這樣的顧客:幾乎不需要售前服務,上來就問某一款式“有沒有貨”,接著就是什么尺寸需要幾件,馬上付款成交。與普通顧客不同的是,這些買家常常需要店主在貨品袋子上附上貼有編碼的紙條,理由是“買得太多了,這樣方便發貨到海外。”王欣說,光顧她的店的買手至少是“三鉆”信用級別,最高者已經達到“金皇冠”——按照淘寶的信用積分等級,“金皇冠”意味著已經完成50萬筆交易并獲得好評。
一家從事海外淘寶代購的網站“代購中國”稱,海外買家只需提供一個商品地址鏈接,網站就能提供代購服務。海外買家使用Paypal、信用卡、電匯等方式付款給代購網站,代購人再付款給國內商家,并購買、驗貨,通過DHL等快遞寄送給海外用戶。
“這類代購網站相當于從事零散貨品出口的外貿公司,擁有自己的報關員、中轉倉庫甚至海外倉儲中心,形成了一條產業鏈。”王欣說,一些淘寶賣家接到國際件也開始通過代購網站發貨,“降低物流成本,而且操作方便”。
除了網購催生的“硬件”新職業,應用軟件也成了“淘金區”。在淘寶服務平臺上,平均每款工具軟件產品月收入近10萬元。一款集店鋪管理、營銷、數據于一身的軟件目前有69萬賣家使用,付費用戶超10萬家。譚光華是一名大學生創業者,2006年在校期間開始開發淘寶賣家軟件,2009年7月注冊公司,目前公司員工已經達到40多人,營業收入累計近千萬元。
警惕新興服務業里的“黑色新職業”
在天貓,傳統企業入駐網店往往急需一條龍的“保姆式”托管,蘊藏巨大商機。上海一家電商服務外包公司為日本休閑品牌優衣庫提供服務,70多人的團隊承擔了優衣庫天貓店的旺旺客服、呼叫中心、e-mail、客戶關系管理等職能。隨著品牌企業涉足電子商務,由于缺乏互聯網市場經驗、成本高企,不少企業將互聯網底層技術架構、倉儲物流、快遞配送、呼叫中心、市場營銷等環節外包出去。
今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一份報告稱,2011年電子商務服務業整體營收達1200億元,電商服務企業突破15萬家,快遞、金融、代運營、IT服務、網店裝修、網模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支撐超過3萬億的電商交易額。這份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電商服務業年營收將突破1萬億。
網購迅猛發展催生了網上服務業,同時也滋生了一些“黑色新職業”,例如“刷信譽師”“惡意差評師”。好幾個“顧客”同時光顧一家網店,拍下貨品留下聯系電話,附注一句“你懂的”,或是“你知道我是干嗎的”,不給錢就給網店寫差評——今年夏天以來,頻頻有淘寶賣家遭遇這類“惡意差評師”。11月29日,全國首例“惡意差評師”案告破。經過杭州警方跨省區聯手偵查追捕,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并以涉嫌敲詐勒索罪被逮捕。
業內人士認為,在傳統零售業地域分布不均、物流體系受限的大環境下,中國電子商務擁有廣闊發展前景,同時也將帶動網上服務業發展。網上服務業帶動千萬人掘金“新經濟”、拉動就業仍然是主流。與此同時,加大對少數“黑色新職業”的打擊力度,也是凈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