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像面試答題般,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定性、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才談得上有針對性的解決。而絕大多數稱之為問題的問題,往往都是問題的表面現象,可稱之為表面的問題,而問題的本質,如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及其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可叫做深層次問題。若只看到表面問題,不僅會被湮沒于無窮盡的問題之中,而且還會被問題牽著鼻子走,到頭來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應當按照某一途徑或構架將一個個零散的現象綜合起來,整體性的看待問題,這樣就能找到表面現象背后的根源。中公教育專家認為,解決公務員面試中的問題亦可遵循此理。
面試備考過程中會產生紛繁復雜的心理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歸結起來往往歸結于壓力、自信這兩種心理問題上。下面中公教育專家介紹一下其具體表現及調試方法。
一、壓力篇
壓力與自信問題可以說是面試培訓過程中萬象癥結的兩朵金花。其實壓力就是一種不自信,因為什么叫壓力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力應對無論是真實存在還是想象中的環境中提出的要求時,壓力感就產生了。
注1:因為寄予的希望過大,賦予的附加價值過多,導致急躁、孤注一擲等一系列不適宜的反應。
注2:跟上面其實是一個問題,越是年紀大的考生,就越會認為自己可選擇的余地小,沒有退路,沒有第二次機會了等等,就會將越多的,比如家人的期望、余生的希望等本沒有的附加值添加到面試上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結果導致動力失調。
注3:典型的動力失調,壓力過大所致,與心態也有關。
注4:完美心態,源于非常想通過面試,壓力較大等等,較為復雜,必殺心態。
注5:欲求不足,動力不足。
注6:原因可能很復雜,有可能預示了阻力的存在,當然也有可能是動力不足的表現。
注7:能這么問,表明了這與上一種存在著本質的區別。說明說話者本身還是很關注自身的狀態的。可能只是所謂的表面的動力不足而已,事實上,壓力感超過了一般程度,更是造成潛意識將此壓抑下來,使自己和周圍的人誤以為沒有壓力。
注8:這有可能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綜合。
注9:純粹的進步不大。原因可能有很多,動力不足,懈怠是最常見的原因;而造成動力不足的原因就比較復雜了,比如與同學甚至老師的比較造成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