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辦公室門上往往會標明主人身份。但在廣西柳江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領導辦公樓層,8個房間牌子上一律只標“辦公室”,6個局領導的辦公室隱藏其中。來辦事的群眾說,這簡直就是“迷魂陣”,辦事不知該到哪兒找人。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是群眾對于一些單位衙門作風的精辟總結。如今,面對清一色的“辦公室”牌子,估計還要再加上一條“門難找”。對此,柳江縣住建局副局長給出的解釋是,住建局正在調整辦公室,還沒有完全調好,所以沒有標明。果真?更具黑色幽默的是,記者采訪后,該局迅速對辦公室的標識牌進行了更換,標明了局長辦公室、副局長辦公室。顯然,局領導辦公室不是不能標清,而是不想標清。
8個“辦公室”的背后,權力在和誰“躲貓貓”?顯然不是上級領導,上級部門來檢查工作,局領導會主動出門迎接,不用上級領導看牌認路;兄弟單位也不可能,工作上的往來都會事先電話聯系,告知辦公室的房間號。真正會被8個“辦公室”弄得暈頭轉向的,只有前來辦事的普通群眾。該局紀檢組組長一語道破天機,很多“違章建房的上訪戶”開口就說要找領導,于是在“領導辦公室”掛上了“行政辦公室”的牌子。
盡管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已經發布一段時間,但一些政府部門門難進的現象依然存在。曾有媒體報道說,長三角某地的政府大樓取了一個親民的名字——新市民中心,可去過這里的群眾卻大倒苦水:“市民中心,遠非市民進得去的地方”。蘇中某地級市政府一門衛坦言:“我們就是普通群眾能否進入政府大門的‘過濾器’。那些在我們眼中可以為領導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順利進門,而那些可能給領導添堵、添亂的平頭百姓絕不能想進就進!
權力喜歡“躲貓貓”,大抵出于三種心態。一是擺架子。在一些人看來,領導就要高高在上,領導的辦公室就應多些神秘色彩,普通群眾要想見領導,必須經過門衛、辦公室、秘書等層層環節,豈能徑直找到領導房間推門而入?二是嫌麻煩。一些官員樂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愿意躲進小樓成一統,做個清閑官、逍遙官。三是不自信。群眾要直接找領導反映的,要么是部門工作存在過失,侵害了群眾利益,抑或是遇到了棘手問題,需要領導出面協調。然而,一些干部缺乏直面群眾、坦然糾錯的勇氣,缺乏迎難而上、斬斷亂麻的能力,只好高懸免戰牌。
面對面才能心連心,改作風須先改門風。最近,多地紀檢部門通過暗訪來監管公職人員,引發關注和討論。其實,群眾更應成為暗訪者。畢竟,他們辦事的切實感受,才是政府部門作風的原生態。只有健全舉報機制,讓公眾對于政府工作擁有監督權,權力才不敢再和群眾“躲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