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于張小安來說,別說年休假,甚至周末都沒有,一年唯一的假期就是春節以及休工期。
張小安的一個女兒作為河南村子里“有出息”的典型,已經上到大學三年級,“聽說畢業花費很大,俺閨女要是念研究生,還要供啊。”張小安的妻子在家務農一年下來盈余不足3000元。張小安不得不繼續在外打工,沒有技術的他還堅持挑收入相對高的體力活。
2012年,全國就業人員達7.67億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像張小安這樣的普通的勞動者,建起了一座座高樓,生產出一件件商品。然而,在加工裝配生產線、建筑隊等勞動崗位上,計件工資、按日結算工資成了行規。這些靠自己雙手獲得收入的普通勞動者,要想獲得相對滿意的收入,只能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對他們來說,“工資”死死捆綁了他們的“休假”。
羅清華是60后,十幾歲就去廣東打工,是第一代“打工妹”。在毛紡廠工作的她,這些年每天要雷打不動地工作10個小時。如果碰到“訂單紛飛”的旺季,周末也要全部用來加班。遇上訂單稍少時,則可能一周有一天休息時間。“活不累,但是做毛紡特別費眼睛,坐那一坐好幾個小時。”
去年羅清華的工廠內遷至她的家鄉湖南,她在家門口上班了,可是,收入卻讓她高興不起來,按件算錢,基本上一般人8小時內干的活只能拿到不到2000元錢。顯然在物價上漲的今天不夠開支,因此,加班費是月工資增加的大頭。
“都是在家也掙不到多少錢的女人,都愿意加班,”因為行業不景氣,羅清華說,“在我們廠,加班是要排資論輩的。有限的加班名額一般只分給老員工。”
對于休假,羅清華只知道請假就少干活,少干活就少算錢。她只盼著加班:“周六、日最好可以加班8個小時,國家法定假日加班就更好了,3倍工資!”
“可別休假不成反倒丟了飯碗”
2012年,一項全國調查顯示,不完全統計我國私企中僅六成職工表示其單位按照或高于國家現行標準執行帶薪休假。而在行政機關,這一比例達到98.2%,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該比例也分別達到了97%、96.5%和95.4%。與國有企事業單位相比,私營企業成為職工無法帶薪休假的“重災區”。
4月20日,已經晚上9點,但是位于北京市朝外SOHO的一間辦公室內,討論卻是熱火朝天。為了趕一個設計稿,小鄧已經和同事奮戰了幾個晝夜。正在加班的幾個人,拿著設計方案各抒己見。
在一家私營建筑設計企業工作的小鄧,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披星戴月回家,有多少回同學聚會沒能參加,有多少個本該休息的周末,拖著疲憊的身軀,擠地鐵、換公交,穿越大半個城市,在工地和辦公室之間往來奔波。
“工作實在太忙太累,”小鄧說自己不是沒想過為自己爭取帶薪休假權利,但無奈“一個蘿卜一個坑”,老板說如果員工隨意休假,將打亂整個團隊的進度,他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