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考試吧:2014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匯總
在任何收入水平上都存在“掉入陷阱”的可能,關鍵在于工資福利上漲的速度能否和生產力提高速度相匹配。真正意義上的中等收入陷阱應該指的是一個國家到了中等收入階段后才出現的相關問題。中國現實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是,比起剛剛告別的低收入階段,目前的收入差距更大。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40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發表了題為“中等收入陷阱迷思”的主演講。
工資提高不一定競爭力下降
樊綱稱,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來源于世界銀行提出的一個報告,報告提出當很多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了中等或者進入中等水平以后就出現了經濟停滯,把這一現象稱為中等收入陷阱。
通常對中國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是: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比一些低收入國家高了,這時候仍然從事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競爭力低于低收入水平的國家;但同時中國的高新科技水平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強,也競爭不過高收入國家,高不成低不就,就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一現象,當年拉美發生過,亞洲四小龍特別是韓國和臺灣也發生過。
樊綱稱,中國現在很多沿海地區的企業也都在講成本提高后給他們帶來的壓力。成本提高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勞動成本本身提高,另一方面是匯率在提高。所以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下降,一些產業開始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空心化的一些現象開始出現,所以國際上有人已經發出警告。
究竟該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陷阱?樊綱說,上述談到的無非涉及一件事,即競爭力下降。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地區)或一個企業的一種生產能力,取決于勞動生產力與成本的相對關系,取決于是否可以用同等成本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或者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同樣的產品。
樊綱強調,所謂競爭力是否喪失,取決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他指出要區分兩個概念:勞動成本與工資,工資指的是對勞動者支付的貨幣,勞動成本指的是單位產品當中工資成本所占的份額。勞動成本的概念與工資的概念有聯系,中間隔著一個概念,叫做勞動生產力。工資可以提高,但是如果生產力提高得更快的話,勞動成本可以降低,因此工資提高不一定競爭力下降。
陷阱的實質是工資福利上漲快于生產力提高
所以,第一個推論是進入中等收入不等于必然喪失競爭力。工資到了中等,如果生產力提得更高就不會有陷阱,而且由于勞動成本會下降,生產力、競爭力反而會增長。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能夠不斷地提高生產力的話,我們就不會因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喪失競爭力。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們認為中國企業提高生產力有困難,高新科技產業薄弱,創新能力較差,我們確實需要在這方面改進。但這里有一個誤區,我們往往一說提高競爭力、生產力,講的就是搞高科技產業,淘汰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這是錯的。一般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仍然可以提高生產力、進行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還有管理的創新、營銷手段的創新、品牌的創新等等。樊綱說,部分學者、媒體唱衰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鼓吹搞房地產、金融,使得很多企業轉產,進入到它本不熟悉的產業,使得剛剛熟悉這個領域的中國企業,在剛剛形成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后,就放棄了。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如果隔三兩年就轉產,是不可能培養出的。
第二個推論是反過來的一個推論:任何收入水平上都可能掉入陷阱。因任何一個收入水平上,都有工資的提高快于生產力提高的可能。比如現在的歐洲。
第三個推論,如果生產力是中等,工資也是中等,競爭力不會下降。如果勞動力市場具有足夠的靈活性,社保體制與工資體制相適應,中等的工資與中等的生產力相適應,也不會有陷阱,只不過生產力沒有發生變化而已。產業鏈是一個連續的譜系,不是跳躍的,不只有低端部門或者高端部門,任何一個生產力水平都有可做的事。中等收入國家教育水平還沒有發達國家高,低端的產業又做不過低收入國家,那就做中間的事情。把中間的事情做好仍然可以經濟發展,仍然可以提高收入,中等收入本身不是問題。
第四個推論,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工資福利的提高快于生產力的提高。中等收入陷阱最基本的問題是工資福利上漲幅度快于生產力的提高幅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