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深入理解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根據、內涵,認真研究樹立和諧價值觀的條件、機制、途徑,是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和諧價值觀的理論前提。
一、社會和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要求
實現社會和諧,始終是人類追求的一種價值理想。《論語》的“和為貴”,墨子的“兼相愛”,傅立葉的“和諧制度”,歐文的“新和諧”,等等,都反映了建立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從唯物史觀的觀點看,一種價值觀念能否普遍化、現實化,根本在于社會經濟關系、政治關系能否提供與之相適應的實踐基礎,在于該價值觀念是否與社會的進步趨勢相一致、與人民的利益訴求相符合。社會和諧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有其深厚的現實根基和長期的發展需求。
社會和諧基于制度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證各階層、政黨、民族和諧融洽的制度,是保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制度,是和諧價值觀的制度基礎。在根本政治制度中,人民當家作主,共同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地位的平等決定了社會關系的和諧。在基本政治制度中,政黨關系體現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充分協商、廣泛參與,民族關系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基層群眾關系體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政治權利的保障促進了社會關系的和諧。在基本經濟制度中,確定了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保證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公有制實現形式,有利于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經濟利益的保障維系了社會關系的和諧。同時我們也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利益固化的藩籬,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影響了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通過制度完善、治理創新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從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和諧的認同、信心和預期。
社會和諧基于目標和諧。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標追求是一個民族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價值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奮力前行。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也是凝聚社會各界、海內外同胞的最大公約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下,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各地區共奔全面小康,各階層共享發展成果,求同存異、和睦共處。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就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當前我國社會一方面是促進社會和諧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障礙。例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多,腐敗現象多發等。越是存在著阻礙社會和諧的因素,越是要堅定社會和諧的價值目標,激發社會和諧的價值力量,強化中國夢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用中華民族的發展愿景、共同目標來集聚人心、增強共識、化解矛盾。
二、塑造團結和睦、充滿活力的價值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糾正了一度“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發展目標以來,我們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對促進社會和諧的認識更加豐富和深刻。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價值目標,是對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社會狀態、社會價值的正確認識和深刻揭示。這表明,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性質是相容的而不是對抗的,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和運行機制,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應有狀態和健康狀態。確立社會和諧的國家價值目標,是引導我國社會走向穩定、有序、持續、上升發展的正確價值導向。
倡導和諧,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和諧表現在國家目標上,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是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遵守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這樣就能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共同前進的社會和諧氛圍與和諧人際關系。守德即和諧。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是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觀念與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公正即和諧。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永續即和諧。表現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是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苦樂、榮辱、得失、順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和諧心理。平衡即和諧。
倡導和諧,要對其內涵有一個全面準確的把握。和諧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相得益彰,是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達到和諧,“和而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多種、利益取向多元、思想觀念多樣,差異與多樣是繁榮之源,正是在這多樣性的和諧統一中呈現出生機勃勃景象。和諧是穩定與活力的相互支持,是在穩定的前提下充滿社會活力的和諧。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正是國家的長久和諧之道。和諧是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互為條件,是在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相互連接、相互轉化中實現和諧。追求和諧,就是要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矛盾,化解潛在的社會沖突。就是要在各種嚴峻挑戰、安全威脅、重大斗爭面前,不猶疑、不畏懼、不退縮,敢于亮劍、勇于斗爭、善于取勝,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創造中華民族的燦爛前景。
三、和諧價值觀培育與和諧社會建設相輔相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是一項社會工程,必須在國家發展進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社會和諧的進程中涵養深化,讓和諧價值觀深深扎根、更加普及、愈益牢固。
以發展促和諧。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和諧價值觀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和諧價值觀能夠牢固樹立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努力縮小地區、城鄉、行業、階層之間的發展差距,穩步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為實現社會和諧積累雄厚基礎。國泰才能民安,有“禾”才能“和”。物質財富豐富了,“蛋糕”做大了,才有條件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倡導和諧就有了更強的說服力,廣大人民群眾就能夠更加崇德向善、生活祥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都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內容。
以公正促和諧。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是和諧價值觀的制度基礎。山東華圖公務員考試面試專家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公平正義是社會陽光,是和諧的倫理之本。社會不公不利于社會和諧,不利于和諧價值觀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因此,要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抓緊解決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
以治理促和諧。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和諧價值觀的社會基礎。社會是否和諧、能否和諧,與社會治理水平密切相關。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必然要求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是增強公民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是培育社會微觀基礎、保證社會有序運行的關鍵環節。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是社會疏通、溝通、疏導、引導的重要渠道。社會治理的成效,本身就是一幅生動的當代“清明上河圖”。
以廉政促和諧。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是和諧價值觀的群眾基礎。當前,廣大黨員、干部在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肯定和擁護,總體上看黨群干群關系是好的。同時必須看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十八大后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下大決心糾治“四風”,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激勵廣大黨員干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增強了黨的影響力和信服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