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
據報道,一份新推出的榜單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第一摩天樓國家。當前全球十大高樓中,中國就有5座。未來三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樓在中國封頂。5年后中國的摩天大樓總數將超過800座,達到現今美國總數的4倍。在世界各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高樓競賽”的步伐從來就未停過。然而,中國各地摩天樓之高、投資額之巨,依然讓很多人驚呼,關于超高建筑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等方面的討論也迅速展開。
【模擬題】
請考生談一談對各地城市建設中的摩天樓熱的看法。
【參考解析】
摩天大樓在節約土地資源和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而且它對投資、旅游和商貿活動的吸引力也遠非普通建筑可比。但是,從世界各地對高樓的各項評估數據看來,高樓與普通大樓相比,其實用價值、維護成本、舒適便利、消防安全、能耗環保等方面,都不具優勢。譬如,外墻清潔、電梯設置、車輛停放等方面耗費龐大,上下班高峰期的人群擁堵也是讓人頭疼的問題。從世界范圍來看,“高樓時代”已經過去,越來越多的城市更愿意選擇更加經濟的方式進行發展。不過,現代科技很發達,建造一個摩天大樓,從建筑技術到消防、安全等方面,只要措施得當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是中國各地競相建造摩天大樓的熱潮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經濟發展的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經濟發展又在多大程度上意味著經濟泡沫則很值得思考。
從當代經濟發展史考察,摩天大樓熱幾乎也是一種很難避免的現象。
第一,改革開放初期,國內資本極度稀缺,之后的經濟政策一直以“親資本”為導向,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理性選擇。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招商引資、借助外來資本發展經濟成為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務,摩天大樓正是這種外向型經濟發展政策不斷升級換代的結果。
第二,長期以來,利用招商引資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思路是摩天大樓熱的政策原因。這也說明城市競爭還沒有找到內生型的發展模式。時下中國已經走出了資本稀缺的時代,甚至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均出現過剩,其結果必然是親資本政策的結束。
第三,在房地產調控的形勢下,地價也變得越來越貴,越來越難買,這樣,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讓房子使勁往天上“長”,最后就是“參天”大樓。
第四,政府越來越重視形象,重視政績,卻不顧當地經濟發展是否需要。一些地方官員簡單的認為,摩天大樓越多,代表城市發展的越好。況且,摩天大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跟那些改善低保戶的民生問題比起來,見效更快。領導視察時,一眼就望得見那摩天大樓,嘖嘖稱贊中,官員就看得見晉升的曙光了。
第五,整個中國一片欣欣向榮,GDP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政府對未來預期都比較好,對于“大廈建成,經濟衰退”的魔咒,并不是多么在意。時至今日,由政府立項、開發商投建摩天大樓的模式漸成主流。
應該看到,政策轉型已經開始,但政績意識、形象工程,實力象征、物質崇拜,這些導致摩天大樓熱的文化心理因素還根深蒂固,這一塊的轉型十分艱難。熱衷于發展摩天大樓這種表面的形象,與限制房價,解決民生問題的形勢不符,實際上還是在民生問題上不夠用心,單純重視政績的表現。政府應該改變惟 GDP是瞻的政績觀念,把鼓勵建摩天大樓的心思用在民生問題的解決上,對房地產企業進行引導,把投入摩天大樓的錢,投入到保障房建設,政府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盡力破解保障房建設的難題。
更重要的是,中國從現代化進程啟動以來,一直就缺乏內向化、本土化的發展戰略。要破解摩天大樓熱這一難題,必須解決決策者們的這個思維盲點。所謂本土或內向化,就是城市的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公共服務和產業結構,優先由本地人提供并服務于本地人。內向化、本土化其實是大多數城市的最自然的發展取向。與之對應的是全國性甚至國際化的大都市,它們具有超區域的輻射能力,其利用的資源遠遠超出地域范圍,其服務對象也遠遠超出地域范圍。按道理,外向都市應當只需少數,承擔此角色者也需要具備特定條件,往往是外海內河大港口、鐵路樞紐等物流中心,或者是礦產資源中心,或者是全國行政中心。而本土化或內向化策略,既適用于有一點規模的大型城市,更適用于無數二線、三線中小城市。
總之,中國的國家戰略和城市發展策略在強調全局視野、統籌規劃的同時,要適當把注意力放到本土化、內生化的發展方向來,著重建立一個城市區域內部的良性經濟循環體系,而不總是試圖訴諸外部助力。如果更多城市向這個方向側重,就不會有那么多一哄而上的國際開發區、環球科技園,中國的“摩天樓熱”也就自然會降溫了。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