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良“最美代課教師”朱銀全近日康復出院。幾個月來,圍繞他展開的愛心接力,沉淀出“微博中國”的道義底色。
網事并不如煙。今年初,這位在地震中曾舍身營救學生的代課教師不慎跌倒導致頭頸骨折,高昂的救治費用讓他陷入困境。正是當地宣傳部干部毛利輝發出的微博求助帖,正是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微博的高度關注,正是一批網絡名人的及時呼應,成千上萬網民的愛心匯流成海,募集到130多萬元捐款。這場被媒體盛贊的“2013年新年微博第一件善事”中,互聯網再次綻放愛心的光華。
孟子有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這是鄉土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價值基礎和生活方式。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生活被無數網線環繞,傳統的時空觀念被打破,人們與外界乃至整個世界的交流日趨緊密。當“地球村”成為現實,俠肝義膽的守望精神,或許能釋放更大能量。
中國的微博擁有3億多用戶,已然成為公眾表達訴求、交流思想、觀察社會的大廣場。那些粉絲數動輒百萬、千萬的網絡大V們,在議程設置上有著很強的話語權。遺憾的是,少數人卻因之迷失了方向,變得急躁、偏激甚至盲目,有的還出現了“皇帝批奏章”的“飄飄然”感,更有秦火火之流從中混水摸魚。
網絡的強大,在于聚集人的力量,朝向共同的方向。從微博發軔之初的“聚蕉行動”,到民間與官方接力的“免費午餐”,再到此次幫助“最美代課老師”,網絡世界的愛心善行,可謂“起于青萍之末”,尤需擴音器與放大鏡。傳播愛與正義之時,廣場中央的“意見領袖”們,責無旁貸。
守望相助的公共情懷,能讓網絡世界成為一個更穩固、更和諧的共同體。在當前國家凈化網絡環境的大背景下,每個握有話筒者,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責任。正如擁有60萬粉絲的網友“@1句實話”所說,“微博大號的責任不應該是帶領年青一代一起去‘憤青’、去抱怨,而應該教會他們如何適應環境、增長技能、激勵創業、激發熱情,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戀愛觀。”
蕭伯納有一句名言,“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好”。毫無疑問,網絡是一種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工具,它的功能不僅是照見陰暗,更是營造光明。若能激發更多同舟共濟的建設性力量,實乃網絡之幸、時代之幸、國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