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合“資料”,就“富了以后怎么辦”提出對策。(15分)
要求:觀點明確,語言流暢,對策可行,字數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一、保障富裕的可持續性:1、合理運用財富,協調精神和物質財富關系;2、保持創造性,繼續增加社會價值。
二、傳承、轉化財富:1、加強下一代的教育培養;2、將個人財富轉換成人類文明成果。
三、提高生活品質:1、協調勞動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提升生活質量;2、節制欲望,抵制驕奢淫逸,好逸惡勞;3、加強文化學習,涵養人格,豐富生活;4、提升修養和精神品格。
四、先富帶動后富:1、積極參與慈善事業;2、關心社會發展,為更多人富裕創造機會。
五、平衡差距,促進公平。1、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抑制貧富分化;2、加大二次分配調節力度,讓全社會共享財富。
六、完善保障制度,保證長遠利益。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全社會利益。
(五)閱讀“資料”,以“財富”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40分)
要求:(1)參考給定的資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
(2)觀點明確,聯系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
(3)總字數800—1000字。
【參考范文】
論對待財富幾個錯誤觀念
——兼論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辯證關系
什么是真正的財富?如何對待財富?對此,東西方文化都不乏經典論述。中國有“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西方有“在巨額財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的灑脫。這些經典的財富觀都影響至深。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過于高調。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標準。一味的唱高調和唯利是圖都不是我們的選擇,理清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關系才是關鍵。
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獲得沒有必然的先后關系。
追求精神財富并不必然以充足的物質為基礎。很多人認為經濟是基礎,物質是基礎,先有物質后有精神,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極端、片面的理解。馬克思本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恰恰是馬克思這個窮光蛋創造了巨大精神財富,而那些家產萬貫的資本家不過是歷史塵埃。很多人追求賺錢,賺更多錢。賺到錢之后呢?
當今中國不缺錢,但精神財富的缺失已經嚴重的影響到個人、社會的發展。我們對精神財富的追求和創造要分秒必爭了。要引導各種收入狀況的人,發動各個行業參與到精神文化的創造中來。要形成全社會良好創造精神財富的良好環境和風氣。
精神和物質財富之間沒有必然的高低貴賤之分。
中國文化中有重農抑商的傳統。這個傳統既體現了對勞動創造財富的尊重,但也不乏迂腐成分。一些人,尤其一些知識分子,看不起追求物質財富的人。商人言必稱利,往往受到鄙視和嘲弄。我們現在社會中一些仇富現象,仇恨的往往都是商人。但商人對于推動社會進步作用很大,司馬遷就寫過《貨殖列傳》記載了商人的功績。
我們要警惕財富觀上的泛道德主義和唯精神論。不能輕視物質財富的作用,要給予創造者以正確評價。還要給人們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機會,從而為大家幸福生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要大力弘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優良傳統,大力促進公平合理的財富分配。要堅決反對不勞而獲和驕奢淫逸的錯誤財富觀。
物質和精神財富之間沒有絕對界限,能相互轉化。
有很多人只承認物質財富,認為精神財富是虛的,是一種自我安慰。但事實上,所有的物質財富最終都會指向精神。買名車、豪宅,主要不是因為要跑多快,或者人比較胖、需要睡大屋子,而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優越感。其實,人的優越并不必然需要豪宅名車支撐。學問高深,道德高尚,社會認同度高都能使人卓越,積極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創造更多物質財富。
對待財富,我們既需要努力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努力發揚“安貧樂道”、“富而好禮”的精神,還要大力弘揚我黨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作風。努力協調好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關系,使它們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